五、中国传统教育发展中的经验。
有一些学者写过一些中国教育管理史的一些著作,这些著作对我们今天不光是教育、教学、包括学校管理都有很多很好的借鉴价值。刚才我讲了根据历史典籍的记载,我们在周朝的时候就有非常明确的分管教育的官员和分管教育的机构,而这种机构对后来历朝历代的机构设置和官员设置都有影响,这说明我们在这些方面积累了很好的一些经验。最典型的就是在隋唐的时候我们有一个机构叫做国子监,现在北京的孔庙旁边也有这个机构。这个机构到后来是一个象征意义的机构,但是在隋唐建立的时候他是一个非常实在的机构,像教育部,他分管官学的各个层次的学校,出台一些比较重要的政策甚至编写权威的教科书。
在隋唐的时候在国子监底下分成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这六学里边有一些就是非常典型的专业类的学校。比如算学,中国的数学是东方数学的一个最重要的代表,而且一直到今天,我们很多人只知道法国的数学好,不知道中国的数学也非常有价值。包括现在尖端的吴文俊先生前几年发明的吴氏定理,他自己讲他就是受到中国传统数学的影响。比如算学他编写的教材就非常有名,唐代有一部非常重要的数学教材叫做《算学十经》,里边既有抽象的数学推理又有很多实证的这样的传统,而且我们从唐朝一千多年以前就有这样非常正规的数学教材,这个在全世界都是很少的。
那么,这样的专业教育除了刚才我说的数学以外,还包括医学、建筑、天文、历法、手工业、兽医、农业等等,而且在地方上州府有学、县里有学,包括民间在乡镇都有设学,在这方面的管理评价是积累了非常多的经验的。我们现在说科举制度不好,五四的时候废科举了,但科举是不是就像我们一般理解的那样,戕害人们的独立思考,压抑人性。现在有许多学者在重新研究科举,提出了科举学这样一个概念。我们清末废止的科举其实只是科举的一小部分,也就是他最僵化的那一部分,而科举他先进的部分被很多国家所汲取。比如说现在西方的文官制度,他就非常明确的是受我们科举的影响,而我在研究唐代教育的时候我就发现科举远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比如,我们说的死记硬背的这种方式,在科举里边属于常科里最僵化的那一类,他叫明经,明经主要是背四书五经,但是明经考试还要做策论,这个策论是需要有思想,需要有非常独特的表达的,那么我们且把它作为最僵化的一种科举考试。跟他一样的作为通常考试的还有一科叫进士科,这个进士科在唐代就是以文学创作为主的,那是需要有文采的。进士和明经属于常科,我们认为他是科举最典型的代表,那么除了他以外科举还包括什么呢?科举时代还有一种叫特科,什么叫特科?就是我不一定是三年一考,我可能是一年一考也可能是十年一考,考专业知识,就跟我们现在高考要改大学自主招生,你有专长你不一定是全面发展。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