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句话,我就简单地说一下。第四句话叫“征伐则命将充总兵官,调卫所军领之;既旋则将上所佩印,官军各回卫所。盖得唐府兵遗意。”这两行可以有五个解读的角度,第一个是征调之制。怎么调?从哪儿调?任用谁来作为总兵官?这里面都是有学问的。第二个涉及到总兵官之制,明朝的总兵官什么时候设的?怎么设的?设在什么地方?权力有多大?是文官,还是武官?这是值得探讨的。第三是卫所军统领之制,把各地的卫所的调过来,调到某一个地方,再派一个将来进行管。明朝这种制度用了270多年,一直到了明末崇祯年间,各地农民起义了,明朝中央还是把全国各地的军队都调过来,甚至很夸张的是,辽东的努尔哈赤起兵,明朝竟然能够从云南和贵州调兵。现在从昆明要坐火车到东北的话,要多久?那个时候可是要步行的,竟然会从云南、贵州往东北调去打仗,这种调兵的思维,一直到明朝灭亡都是在的,都是采用调的方法。第四是佩印。佩印之制也挺有意思的。
第五句叫“唐府兵遗意”。就是唐朝的府兵制和明朝的卫所制之间是有很多的相似的地方。唐朝的府兵制到中后期就衰落了,但明朝仍然拿一个在唐朝已经衰落的兵制继续使用,为什么?是不是一个王朝在建立之初,用的都是类似这种世袭的兵制呢?这个问题,我写过一篇小文章专门探讨过。就是一个王朝在建立之初,受当时国内的局势、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会采取一种兵制,到了王朝后期它会改变。很有意思的是,周期性的出现这种兵制就很值得探讨了。
下一句是“文皇北迁,一遵太祖之制。”其实以前这句话我也没有注意过,一次和学生一块去读《明史•兵志》的时候,就感觉这句话如果没意思的话,还写上干嘛。“一遵太祖之制”的一个潜台词是建文一朝对于很多洪武朝的政治做出了很大的变革,又被称为建文新政。但是朱棣建立了永乐朝以后,他又要把太祖之制恢复,把建文那几年实行的很多新政又给废掉了。这一点通过对比是可以发现的。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