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参与修纂《明史》的这些人,基本上都是明朝的旧臣,也就是贰臣,现在投降了清朝,而清朝是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涉及到华夷之辨的问题,涉及到民族观的问题。在当时,这些人很痛苦、很纠结。所以很多人在磨洋工,而且还有不少人做了很多的坏事。
比如,冯铨,他把明熹宗朝的实录,其中一部分给毁掉了,因为里面记载了很多他自己不太光彩的事情。还有一些人,一看有些材料和自己当年有关系,就藏起来不交。
但是,那个时期,以个人的身份来修纂明史的著作还有不少,最有代表性的是一个叫傅维麟的,他给我们留下了一部书叫《明书》。傅维麟只不过是清朝的一个普通读书人,他作为参与修纂明代史的一个进士是有条件、有能力阅读当时征收的材料的,于是他就利用这些材料,编纂出了一部《明书》。他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就编纂出了一部明朝的纪传体断代史。当然这部书存在很多问题。
举这个例子是要说明,如果用举国家之力去修的话,完全是可以在一定时间内修出来的,修不出来的原因是很复杂的。实际上收集史料的工作一直持续到了康熙十七年,在三藩之乱基本结束之后,清朝终于坐稳了江山,所以康熙皇帝应大臣的请求,趁明朝的这批遗老还在的时候,开馆继续修《明史》。从此这时开始,《明史》的编纂进入了快车道。
为此清朝又专门了开办了博学鸿儒科,去特批征召了一批高水平的民间学者。这些人不愿意通过科举考试的形式直接到清朝为官,但由于自己是明朝遗民,他们又愿意为编纂《明史》来工作。也就是说,康熙朝在对《明史》进行修纂的时候,是由两股力量参与的,第一股力量是由清朝来主导的,主要是官员和学者;第二股力量是以民间、以布衣的身份参与到整个《明史》的修纂过程中。这样一来参与的人数和参与的学者的质量就非常高了。在这期间,产生了万斯同的版本,王鸿绪的版本,这两个本子均完成了《明史》的修纂。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