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洁家风
王杰平出生在贫穷的革命大家庭,作为长子长孙,他继承了祖辈勤劳、俭朴、待人友善、顾全大局的家风,对弟妹有仁爱、有关照,对子女有慈爱更有严教。在他和他的子女所组建的家庭中,他无疑是枢纽、是顶梁柱。十五岁那年,王杰平就参加了工作并结了婚。那时家中上有爷爷奶奶、父母,下有弟弟妹妹。后来他又生儿育女,家庭十多口人。王杰平微薄的工资收入几乎全部交给母亲打理家庭开销,自己仅仅留下必须的一点儿生活费。这样的日子过了近30年,直到爷爷奶奶去世了,弟弟妹妹长大了,盖了房、娶了媳妇、出了嫁,才最后分家。分家时他什么财产也没有要。直到自己的子女长大了,仍是房无一间,无任何积蓄的“单身汉”,村里人都知道王杰平是大孝子、好大哥,他爱人是好儿媳、好嫂子。
在外谋生为官的时间里,王杰平是个鸡毛不沾,两袖清风的好党员、好干部。家人、子女没有沾过他“当官儿”时的一点便宜。1962年始他在衡水行署当百货公司的书记。在那个物资紧缺的年代,他没给家里或朋友办过任何平价紧俏物品。唯一的一辆平价自行车,还是他跟石家庄地委财贸部长下乡时,部长看他连自行车都没有,亲自写条子批给他的。子女们的求学,找工作他都没有帮过忙,更没有通过关系搞特殊。儿子升学是自己考的,工作是自己找的,对象是自己搞的;因为家里人多,劳动力少,大女儿自幼辍学帮奶奶、母亲做家务,后来参加工作也是在工厂里当个普通工人;最小的两个女儿参加工作时,到石家庄市劳务市场公开分配在市蔬菜公司当学徒,做普通的售货员。由于工作原因,他与妻子长期分居,直到1975年在他参加工作的第28个年头才解决,在参加工作38年后当了副行长,才分到单位的单元房。即便如此,当时的他仍然是个“一字翁”:一卷铺盖一张床,一双筷子一只碗,一间屋子一箱书,一本稿纸一支笔。
王杰平生活俭朴,拒绝奢华。过去条件差、负担重是这样,现在条件好一些了,也是这样。比如说住房,他1996年分的单元住房,当时看来可能是市内较好的房子,现在早已经落伍了,机关的人们大都把房子卖掉,搬到现代化小区,住上了条件更好的房子。机关家属院也早已变成大杂院,许多老熟人都走了。他也不是没有条件更换更好的,但他和老伴谢绝孩子们的好意一直不搬家。一日三餐仍是老伴从农村带来的习惯,早晨瓜菜饭,喝稀粥,吃小咸菜,中午多是吃面条、馒头,晚上就更简单了,吃些中午的剩饭、剩菜就可以了。价格昂贵的山珍海味,老伴从来不做,也不买这些东西。对于粗茶淡饭,老俩口很满足。他经常说,最好吃的饭还是老伴做的农家家常饭,最愿意穿的还是老伴手工做的毛衣和千层底布鞋。
对子女要求严格
王杰平坚持认为,“俭以养德”,俭朴、勤奋、进取、自律,对家庭、对子女成长有好处。特别是对孩子的教育,他曾归结过三句话:一是上进靠自己;二是做事讲原则;三是做人讲规矩。
上进靠自己既是说给孩子们听的,也是他自己一路走来的经验总结。自己由一个农民的孩子,出来打拼,没有任何背景,全凭在艰苦环境中摸爬滚打。他说要使孩子们成才,光亲近溺爱是不行的,必须让他们自己去奋斗吃苦。他深深知道一个人的艰苦经历是成长成才的基础和法宝。“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自磨砺出”。环视那些娇生惯养的孩子,能有几人成事?那些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孩子,能有几人成功?他的几个孩子,小的时候跟着母亲在农村,都有苦难的经历,尤其是儿子和大女儿,都经受过农村艰苦生活环境的锻炼。他没有给任何一个孩子现成的位子、票子、车子、房子。但每个孩子的思想政治进步,他却时时过问,督促甚勤。五个儿女的婚事,王杰平办的极其简单。儿子结婚,爱人给没给钱他说不知道,只记得给了10块钱,客也没有请,就成了。大女儿结婚后,只是让他们到各自的亲戚家拜访一下长辈。其他几个女儿都照此办理。他的说法是:儿女们结婚不宜大操大办,这是党内早就有要求的,这样做是遵守党的纪律。再说搞大了也是浪费。娶儿媳不给彩礼,嫁女儿不给陪嫁,结婚不搞仪式,喜事不办宴会,更不收份子钱。他说那是虚荣、那是浪费,对孩子们居家过日子都没用。
做事讲原则。这是他的一贯作风,当然也要求孩子们在大是大非面前认清方向,为党为国立场鲜明,一切以党的利益为重,以国家的利益为重,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重,不能谋私利。他的孩子们都是国家工作人员,没有一个违犯党纪国法的,真可谓常在河边走,就是没湿鞋。
在家庭问题和个人生活问题上也要讲原则。孩子们婚事,他不搞门当户对那一套,就坚持“人的因素第一”“人好就好”的原则。他的儿媳、女婿几乎是清一色的农民子弟。他为大女儿的择婿所持的原则、态度可传为佳话。大女儿人长得漂亮,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许多热心人来提亲。有人介绍了区长的儿子。他一看那个年轻人还没有参加工作自己还没有收入就抽着高级香烟,脑后还留着当时年轻小伙子的时髦小辫,便告诉女儿:这个人不行,没有什么出息,别和他接触了。当有人找到老伴说,你的女儿长得漂亮,给她介绍一个高干家庭,你家的房子很快就会改善,王杰平的官很快就升高了。老伴把这事对王杰平一说,他即刻就对老伴说:别听他们的,那不可能,分房子是按干部的级别,该住什么房子是有规定的;干部提职也不是一个人的一句话。他还告诉老伴,他见到一个朋友家的女儿嫁到一个高干家庭,很不自由,两家也不能平等相处,孩子还受气。并告诉老伴,咱不看家庭、不论贫富,孩子好就行。后来他过去的一位同事给介绍了同办公室的一位新科员。王杰平觉得这个同事说话办事可靠,就答应可以考虑。当晚那位同事把档案拿来了,王杰平看了看觉得这个孩子的家庭虽说是农民,但出身不高也无问题。那个年代人们要求家庭成分。介绍人让王杰平先见见这个孩子,借口到他们机关拜访老同事,顺便就看到了。过了几天王杰平去了,老同事指给他,在院子里正扫地的就是。王杰平一看,那是个地地道道的山里出来的,衣着朴素。这孩子当时并不知道办公室来的这位客人就是他未来的老泰山。扫完院子,他就到办公室提起保温瓶去打开水,来了又把办公室的桌子擦干净,地面拖干净。这一表现赢了高分,王杰平的第一印象不错。事后他找到工作单位的一把手了解情况,一把手也说这人不错,又找到地委组织部一位老熟人打问情况,也说这人不错。他详细了解了情况以后,也觉得这孩子可以,才告诉大女儿,让她们去接触接触,最后行不行由孩子们自己定。如果王杰平不是坚持人的因素第一,或搞门当户对,或拿女儿的婚事做交易,那情况就不是现在这样了。王杰平并没有先见之明,他不会想到那个孩子将来的官能做多大,地位能有多高。他只是坚持要给女儿找个有发展前途的,要求上进、工作努力的对象。他四女儿结婚时,他已经是副厅级了,四女儿的对象也是农村出来的,其父亲是个地道的农民。但他丝毫没有门第观念,一样互道亲家。
做人要讲规矩。规矩就是要求标准,最简单也是最高的标准就要做个好人。如何做人无疑是一个人能走多远、能站多高的关键。他要求孩子们做事先学做人,要做好事首先要做好人。他很欣慰,孩子们连同他的儿媳和女婿,没有一个不思进取的,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和他当年的作风如出一辙。他常说对孩子们“严是爱、宽是害,溺爱娇惯则更坏”。对孩子们的成长,当家长的一不能放任自流,让他们随意疯长,该修剪的修剪,该管理的管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绝不能在所谓“民主”教育幌子下,搞“自由化”。二不能拔苗助长,什么事都替儿女们办好,让他们坐享其成,成为长不大的“阿斗”。这是两个极端,也是现实中多存的现象。了解了王杰平的家风,了解了王杰平的自律精神和对儿女们的严格要求以后,你可能找到了他这个家庭之所以幸福的答案。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