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霞红似火 不坠千里志(2)

晚霞红似火 不坠千里志(2)

——记中国人民银行河北省分行原副行长、离休老党员王杰平先进事迹

摘要:王杰平是一个永葆革命传统和本色不改的老党员、老干部,是个思想健康、精神振奋的耄耋老人,是个家风清正、持家有方的一家之长。他的事迹可以作为我们学习的榜样,他的精神品格体现了习总书记提出的“四有精神”。这种精神很值得传承和弘扬。

二、扶贫富民 铸就丰碑

1994年,王杰平光荣离休,这对很多干部来说意味着居家休闲的开始,然而对他来说却是第二个春天的开始。

离休后不像别的老干部在家赋闲,他说浑身还有没用完的劲儿,老想再干些有意义的事。尤其是离休的最初十年,为家乡建设寻求资金,帮助家乡及老区脱贫致富便成了他的生活主题,在扶贫富民的事业中成就了老有所为的更大人生价值。

修了一条致富路

对于家乡的路,王杰平有着特别深刻的感触。平山县的三汲乡是王杰平的出生地,地处平山、灵寿、鹿泉三县交界点,虽离县城直线距离不过十公里,但一条滹沱河、一座黄壁庄水库把这个乡和县城分隔开来,仿佛一道天堑,成了人们出行和交通的阻碍。童年记忆里,王杰平就觉得村南那段路最难走,雨天泥泞过膝,行人都走不出去,更别说百姓的车马;干天泥疙瘩比石头还硬,他曾帮一位老乡推车,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结果仍是动也没动一下。在衡水工作期间,王杰平有次回家,赶到石家庄时开往平山的班车已经没有了,只好等到第二天,然而第二天从石家庄乘班车到平山,步行到滹沱河边时,临时的小木桥拆除了,趟水过有危险,他只好绕行,河滩里哪有路啊,他只能一脚深、一脚浅的走在泥泞中,蹒跚在乱石嶙峋的河滩上,不足20华里的路足足走了七八个钟头,回到家时已经是子夜三更了。祖祖辈辈怎么能永远这样生活呢?当时王杰平就暗下决心,等将来有了条件,一定要帮助家乡老百姓修条像样的道路,让家乡的群众不再出门难、进村难。王杰平知道,自己的家乡并非穷土僻壤,这里是两千多年前中山国的国都所在地,村北的灵山藏有丰富的石英矿、蛭石矿,就连最普通的山岩也是老百姓建房上好的材料,比起黏土砖既经济又结实;家乡盛产优质小麦,人们早就知道访驾庄村的麦子做出的挂面既筋道又好吃;村边还有座千年古寺——万寿寺,连同中山国丰富的出土文物构成了丰富的旅游资源……所有的一切都因为没有一条像样的道路而只能沉睡、闲置。世居风水宝地,却过着闭塞而贫穷的日子。王杰平在外工作,见多识广,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看到外边群众日子蒸蒸日上,而家乡的群众却只能在温饱线上挣扎、苦熬,他的心里很不是滋味,一定要修一条可供群众通达四方的康庄大道!王杰平想到做到,他下定了决心,迈开了双腿,开始四处求援,四处游说。有心人天不负,他的举动终于感动了省市县交通部门的领导,1995年,三汲乡有史以来真正意义上的道路建设上马开工了。王杰平四处奔走为群众修路的感人事迹,从家乡百姓自发为他树立的功德碑文上可见一斑:

中山故地,山丘连亘,沟壑纵横,崎岖不平,道路羊肠,逢雨泥泞,遇风飞尘,车马人等行之难矣。开拓通途,世代宏愿。然民穷物乏,望之空谈。今七旬贤达,王公杰平,思籍爱乡,报父老养育之恩。为乡众致富小康,劳苦奔波于县市省,筹资三佰五拾万元。历时一年,搬迁七十余户,填沟五条,凿梁三道,动土石二十万方,工成三十余里长、宽六米之环乡柏油路一条,取名“灵平路”。西起李家坡,北至灵山寺,路经一十五村庄。祖辈夙愿,终得实现,通达贯畅,往来无阻。实乃惠及今人,造福子孙。为念杰平公之丰功厚德,并育今启后,特树此碑。

中共平山县三汲乡委员会 平山县三汲乡政府

这条名曰灵平路的路,从通车到现在已经18年了,18年来它给这里的老百姓带来哪些便利和效益呢?

先说王杰平的本村访驾庄村。这个古老的村庄相传始建于五代时的后唐时期,更远的可追溯到春秋末期的中山国的国都遗址。其国王的宫殿正坐落在这村庄的中心位置。不过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这个村里人们的生活,比不上这些美丽的传说和历史记载。全村300多户人家,1200多口人。住房除了过去地主家的砖瓦房外,全部是土坯房,低矮破旧。许多青壮年连媳妇都很难娶上。道路修通后,这个沉睡的村庄突然一夜醒来,发家致富的积极性像井喷一样迸发出来。上山采石头的人多了起来,所采石头除本村使用外,运往邻村或更远的地方。买拖拉机搞运输的一下多了起来。这是个成本较低,收益不错的致富项目,让他们马上尝到了甜头。一小拖拉机普通山石,运到外面去,一天就可跑个来回,除了20元的成本净赚50元。那时的50元对农民来说是极为可观的一大笔收入。在山坡上起石头的人只要卖把力气,就能把汗珠子变成人民币。后来人们又发现了这里的石英矿和蛭石矿,于是开矿的开矿,运输的运输,人们的钱包很快鼓起来了。全村的小拖拉机猛增到百余辆,占到总户数的三分之一。这部分人首先拆除了土房子,建起了钢筋水泥的现代化新房。家居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冬天有暖气,热天装空调;玉米面窝头变成了白面馒头、白米饭。光棍少了,人们乐了。访驾庄这个穷村一跃超过了周围十几个村,银行存款全乡第一。

因为路通了,三汲乡这个平山县最闭塞的乡镇很快变成了四通八达经济繁荣的乡镇:向东半个钟头可到灵寿县城和鹿泉,向北十几分钟可以到灵寿县界,向西二十分钟的车程可到平山县城,一条环乡路,惠及三县众。过去,老百姓的经济往来多与灵寿联系,人们赶集买卖东西不去或很少去平山,而是常走灵寿;三汲乡的集市也形同虚设,集市上萧条冷落,除了一家供销合作社,没有几家像样的商业户。经过十几年的迅猛发展,三汲乡的集市贸易成了滹沱河北岸最繁华的地方。一到集日,商户云集,几道街全是人流,车水马龙,尽显小镇的富庶和繁荣。在这里,乡亲们几乎可以买到所需的全部商品。这里有新疆产的哈密瓜、优质棉绒,内蒙古鄂尔多斯的羊绒和锡盟的羊肉,东北的大米,广东佛山的瓷砖,应有尽有。繁荣的集市贸易首先惠及本地人,因搞商业贸易而家庭资产过百万的多达数十家乃至上百家。

路通之后的2000年前后,受敬业集团业务的拉动,三汲乡出现了十几家汽车运输专业户。穆家庄的陈彦国一家就有六轴重卡8辆,这样的大汽车全乡就有六七十部。经济腾飞十几年,家家都赚了个盆盈钵满。

乡亲们明白,如果没有这条路,三汲乡绝不会有如此巨大的变化。然而对王杰平来说,路通了,回家乡反倒是越来越少了。交通便利显然更多地惠及了家乡的老百姓。人们给他的回报也仅仅是矗立在灵山脚下、万寿寺前的那座石碑。想当初,王杰平历时数年为这条路而奔波的日日夜夜里,连乡政府的门朝那边开都不知道。他没有吃过一次招待饭,没有得过一分钱的好处。这就是王杰平这位离休老党员、老干部的品格。

责任编辑:王妗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