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霞红似火 不坠千里志(3)

晚霞红似火 不坠千里志(3)

——记中国人民银行河北省分行原副行长、离休老党员王杰平先进事迹

摘要:王杰平是一个永葆革命传统和本色不改的老党员、老干部,是个思想健康、精神振奋的耄耋老人,是个家风清正、持家有方的一家之长。他的事迹可以作为我们学习的榜样,他的精神品格体现了习总书记提出的“四有精神”。这种精神很值得传承和弘扬。

打了一眼救命井

1994年,王杰平回老家探望老母亲,在平山县城的街道上,有几个人拦住了他的汽车。这几个人是平山县驻川坊村扶贫工作队的,想找他寻求帮助,给川坊村打一眼机井。这个村太困难了,人畜的饮水都成了问题,靠县里派汽车送水才能勉强维持生活。王杰平心慈面软,特别是关系群众利益的事情,几句好话,立刻就会激起他的责任心。虽是偶遇,王杰平却满口答应愿意帮忙。没过几天,工作队的同志领着川坊村的老支书王四秋再次登门拜访。这位1938年入党,在村里当了30多年支书的老党员一席话让王杰平陷入了深思。原来,1958年国家决定修建黄壁庄水库,川坊村地处淹没线以下,必须离开祖祖辈辈休养生息的鱼米之乡。上级要求川坊村支部成员立军令状,限期搬迁。老支书王四秋和另外两名党员竖起大旗,承诺让搬迁群众过上和老家一样的殷实日子。挑选搬迁去向过程中,好的地方谁都愿意去,为支持组织工作,川坊村挑选了条件最差的地方——三汲乡寺沟村。这里是东西灵山的山峡地段,留给他们的是地势最高、最缺水的沙坡地。乡亲们来到这里,原本的希望全化为泡影,连一分水浇地也没有,完全靠天吃饭。为带领乡亲们过上好日子,村支部绞尽脑汁,想出许多办法,但是老天还是不给力。养羊,羊死了,打井,井塌了,还砸死了人,集体财产赔了个精光,这一穷就穷了三四十年。因为村里穷,姑娘都不愿意嫁来,年轻人也不得不背井离乡四处打工谋生。多年的土坯房多数摇摇欲坠,有的漏雨倒塌了也无力修建,就连村支书也无人愿当。老书记王四秋就这样下不了台、歇不了心、卸不了任。村里多次找县政府,县里财力有限解决不了问题,所以才硬着头皮求王杰平带他们找市长,期待问题得到解决。看着年逾古稀的老人流着泪诉说着他们的困境和遭遇,王杰平听的鼻子发酸,眼泪直淌。

“衙前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王杰平感到坐卧难安,他带领一行人直奔市政府。当时找到一位副市长,说了半天,因人家不管这一块工作,白跑了一趟。王杰平认为还是要找到主管农业的副市长。为此,他只身多次进市府大院,多方打听人家的住处,上门反映问题。因为问题还是解决不了,王杰平心急如焚,不知跑了多少趟,主管的市长总算找到了。当时,王杰平带了几分情绪,把话说的十分靠前:“一个村子的这点儿事,你们就不能想想办法吗?你们哪一个不是从农村出来的?你们不是为老百姓办事吗?你们对老百姓就没有一点感情吗?你们还要让人家等到什么时候?”这次,王杰平没有白发火,市长很客气,“老同志别着急,这次不会让您再等了,我们马上就办”。王杰平告别后,在楼道里就听到那位市长对秘书说:“马上给人家解决。老同志也不容易,这事跟人家无关,人家还这么热心,这个村是移民村符合政策规定,马上解决!”不久,川坊村里就收到10万元的扶贫款,还了债、打了井。如今又过去了20多年了,当年打的机井仍在,村里老百姓把这眼井叫做救命井、感恩井。井旁的小碑记载着王杰平和老支书这两位老党员为解民困所做的努力。再看看川坊村的面貌,路通了,水有了,土坯房一家也没有了,清一色的砖混结构新房,鲜亮宽敞的大门口,街道全部硬化,家家都能把小汽车开到院子里。四十多户的小村,家家户户太阳能、电磁炉,光小汽车就有13辆。老支书已谢世了,新支书谈起当年经历同样感慨:自从王行长帮我们村修了路,打了井,村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了。机井能保150亩水浇地,人均一亩,一年两季,小麦平均亩产700多斤,玉米平均亩产800多斤,家家有余粮。有了粮食,养殖、加工业都能发展了。老支书的儿媳妇拿出了公爹去世前写的遗言,其中有一段这样写到:“希望我的接班人和全村老百姓,记住咱村的命运是党和政府的支援,是王杰平那个和咱们不沾亲不带故的人热情帮助改变的。我见过不少当官的,王杰平和别人不一样,他就是咱农民的朋友。”

筑起一道生态坝

1994年夏天,王杰平家里来了两个陌生的客人,他们是平山县深山区一个叫张家川村的支部书记和村主任。通过本村在安徽任职的离休老干部介绍,他们曾辗转到北京找到时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李葆华,李葆华让他们到石家庄找王杰平,并说这个人办事认真负责,比我办得好。两人这样才找到王杰平。因为未曾谋面,两人很拘束,见到王杰平话也说不出来,坐也不敢坐。王杰平得知来意,赶紧递烟、倒茶,硬把他们按在沙发上,主动询问后,明白了原来客人还有顾虑:平山县文革时有派性,他们担心王杰平这个下半县的人不管他们上半县的事。王杰平听了哈哈一笑:什么上半县下半县,咱们都是平山人。

两位同志向王杰平介绍:全村80户人家,320多口人,人均耕地只有六分,而且靠天吃饭。雨季山洪暴发,拔树毁田;旱了,河沟里干干的,连人吃的水都没有。他们一直想在任期内为村民们办点好事,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经过走访和考察,想利用文都河的主流与村庄近70米的落差,把水引过来,再筑一道拦水坝储水,这样既可浇下游整个一道川的地,还可装机发电。之前,已经请县里的技术人员给勘察计算过,完全可行,但需要100万元的资金才能办成,今天就是为这事来的。

100万元,对一个深山里的小村庄来说简直就是天文数字。听到他们村里很困难,连出差找人的旅差费都是卖掉自家的猪,拿了孩子们盖房、娶媳妇的钱才凑够的,王杰平被两个人的为民之心和不辞劳苦的精神深深感动了,当场便答应帮忙。从此,他又多了这两位深山里的农民朋友。两位村干部隔三差五的就来一趟。王杰平想尽一切办法,把该找的、能找到的人都找遍了,但是资金还是没希望。两位看老人这样辛苦,请吃饭也不去,很不落意,感到为难,主动说不行就等等再说吧。王杰平听后马上打住他们,鼓励他们,其实也在鼓励自己说:“好事多磨,别怕麻烦。我已经不上班了,有的是时间,咱们继续找,总有一天会解决的。”

从这年夏天开始到1998年夏天,整整四年时间,王杰平不知跑了多少路,不知进过多少机关的门,不知见过多少阴阳脸,光电话费就用了几千元。老伴给他记着:为办这件事,出门次数有400多次。王杰平的个性就是这样重诺!他常说,别人有困难找你,不能胡乱答应,明显违反原则与纪律的要拒绝,但老百姓的事答应了就一定兑现!不能说了不做,决不能收人家钱财!好在努力终于有了结果,最后,省农行按政策分三批划拨给张家川共105万元的专项贷款。贷款下来后,王杰平还多次找到县农行,请他们一定要和乡里多沟通,多监管,确保专款专用,别花了钱办不成事!

为支持张家川建水坝,乡党委和乡政府组织动员了全乡13个村千余人的施工大军,历时两年多的时间,先是在村的下游筑起一道高30余米,长70余米的巨石大坝,建成一座储水110万立方米的水库。为不破坏原始生态,大坝建成了那种过水坝,即水储备至设计程度,会自然流水给下游。然后在村的上方凿穿了三座山头,凿出675米长的山洞,在悬崖上开凿出长4000米的漕河,把文都河主流搬到了70米高的山腰。最后在大坝的下面和漕河的下方各装一组60万千瓦的发动机组。

工程建成了,这是一个集引水、储水、浇地、发电、揽洪、防旱等多种功能的系统工程。看看十几年以来它所发挥的效益,就更能凸显王杰平所做的这件好事的价值。工程改善了这里世代的能源消耗结构。水电站不仅供给了张家川一个村的用电,还供给了下游十几个村的农用电,用低价电能做饭、烧水、取暖,替代了木柴、煤炭等传统燃料,保护了森林植被,保护了环境,使这里的山更绿了。植被的保护和大坝的拦洪作用又使张家川的水土保持得到了改善,即使在雨季,山涧水也是清彻透底。充足的“电源”和水源结合,给下游的沿河各村带来造田热潮,张家川所在乡的耕地面积由过去的1760亩增加到现在的1991亩,粮食产量由过去的亩产不到800斤增加到现在的1300斤,而且林地面积也增加了4600余亩。水库下游一个叫西白面红村的村支书也说,过去他们就有扩大耕地的想法,但苦于没有水源,造了田也没有用,只能守着几分薄田过苦日子。如今有了水,他们想法就能实现了。而且,以往这地方只能种土豆,现在有水了,光果木栽培就多出了核桃、苹果、板栗、猕猴桃等多个品种。过去果树用水不是人抬就是用电抽水,如今全部用自流水,每亩增产100多斤,增收2-3万元。下游的元方村也是很好的受益者,他们种的苹果还被评为省优质农产品,昔日的荒山沟,变成如今的米粮川、果子沟,城里人到这里观光采摘的络绎不绝。有了水库,张家川本村通过用凿山埋管子的办法,又埋了2000多米的压力管,现在,不但家家户户用上了生活自来水,浇地也全部实现管道化,不用明渠,地头就装有水龙头,多会儿想浇地一拧阀门就可以,方便极了。老支书郭六锁每次介绍这些年村里发展变化,情绪都很激动,说话都有些哽咽:“没有王老的帮助,我们一定还在受穷!”十几年来这个系统水利工程一直运转正常,给下游两岸八千多群众带了无尽的福祉和收益。

“仕途一叶荣,伟业千古事”。王杰平离休了,但他不全在城里享清福,而是时常关心着深山沟里的老百姓,为群众脱贫致富殚精竭虑、想尽办法,办了一些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实事好事。2004年,王杰平荣获第二届中国时代新闻人物十佳卓越贡献奖,当时和他一起受表彰还有很多优秀人物,其中包括河南省登封市公安局局长任长霞。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布赫、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孙孚凌等亲自为他们颁奖。2005年,王杰平又被评为“中国人民银行先进离退休干部”。谈及这些,王杰平也觉得很自豪。

责任编辑:王妗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