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路上“枣”真甜

扶贫路上“枣”真甜

摘要:项目成立以来,我们做了许多努力,缺少启动资金,就联系公益扶贫机构;缺乏技术大牛,就去敲学校教授的门;需要补充新鲜血液,就发动各方资源招募优秀学生。“阳光枣农”这个项目也得到了中国扶贫办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各界力量在向这个项目汇聚。

大家好,我叫王英男,是华北电力大学的研究生。我宣讲的题目是《扶贫路上“枣”真甜》。不是有那么句话吗,女孩不爱零食,简直没天理。蛋挞、干脆面、果汁软糖、锅巴、薯片……作为一名资深的吃货,我一口气儿能说上十好几样。

可我最近买零食,就盯住一样——红枣!尤其是来自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的红枣。一颗红枣,也就几分钱。但就是这红枣,寄托着老乡们的致富梦,也见证着我们这群“90后”年轻党员在扶贫路上的跋涉。

这个事儿得从三年前说起,2013年,学校党委展开了“中国可再生能源推进行动”计划,利用学校在利用太阳能上的专业优势,帮助不发达地区脱贫致富。党委书记跟我们说:“群众可以说,上大学是为了找好工作;但党员必须有更高的追求,读了研究生,专业知识学了一大把,但只有在服务老百姓的实践中,党员这块牌子才最亮!”

2014年8月,我们几个党员牵头组织了调研小组,来到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当地是山连着山,不适合种粮食,唯一的进项就是种枣,打了枣,卖了钱,再去买粮食和生活必需品。很多村里十几年没盖过新房子;孩子结婚了,还得跟父母挤在一起,要是赶上市场价格不好,乡亲们的日子就更紧张了。

一次,我们在茨滩村支书家里调研,大家正说得热闹,门外突然探进一个小脑袋,有个小姑娘拎了一袋儿枣,羞涩地塞给我们队长:“尝尝俺们村的大枣。”原来这是隔壁张大爷家的孙女,

当地的枣儿真是没的说,个儿大,口感好,还特别甜。

“唉,这是去年烘干的枣,还不到产量的一半呢!”

“那,剩下的呢?”

“烂了!”支书把我们领到一块空地上,烂掉的枣铺了一地,有的比我们吃的个头儿还大,看着都心疼。

原来,鲜枣要经过干燥才能上市,从树上摘下来,保质期也就是两三天,过了这个时间水分还没排出去,就会发霉变质。这么多年,老乡就是放太阳底下晒,赶上下雨,就自认倒霉;还有个土法儿就是烧煤用火烘枣,但成本一下就上去了一大块,同时烘出的大枣还有异味,销路也没了。

“你们北京来的学生给断断,俺们村怎么才能走出这个怪圈!让枣少烂点儿,娃们的学费、后生们娶媳妇,都指着这枣树呢!”老支书眼巴巴地看着我们,最后把目光停留在我们佩戴的党徽上面。

看着村里面破落的土房,再看看满山遍野的枣树,一时间,我们都觉得跟这里的乡亲们离得那么近,他们是叔叔、是阿姨、是婶婶、是我们的家人,帮他们过上好日子,是咱们小辈儿的义务,更是党员的使命。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张少华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