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路上“枣”真甜(2)

扶贫路上“枣”真甜(2)

摘要:项目成立以来,我们做了许多努力,缺少启动资金,就联系公益扶贫机构;缺乏技术大牛,就去敲学校教授的门;需要补充新鲜血液,就发动各方资源招募优秀学生。“阳光枣农”这个项目也得到了中国扶贫办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各界力量在向这个项目汇聚。

“大叔,村里除了种枣,还有啥拿得出手的没有?”

“俺们这儿一没地儿,二没钱,年轻人又有好多去城里打工了,也就趁这大日头,一年到头暴晒。”

老支书一句不经意的玩笑话,点燃了大伙的灵感,太阳!取之不尽太阳能!能取暖,能做饭,为啥不能烘枣!我们去当地气象局查了一下,当地光照条件非常好,如果有质优价廉的太阳能烘干设备,就能降低大枣损失率,帮助农户增收致富。

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这个项目便命名为“阳光枣农”;阳光,不仅仅代表了太阳能,更代表了青年党员阳光向上,内心热忱的姿态!项目成立以来,我们做了许多努力,缺少启动资金,就联系公益扶贫机构;缺乏技术大牛,就去敲学校教授的门;需要补充新鲜血液,就发动各方资源招募优秀学生。“阳光枣农”这个项目也得到了中国扶贫办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各界力量在向这个项目汇聚。

然而,仅有热情办不了事儿,更需要了解老乡的需求。就拿我们设计的第一款烘干机来,既烘干、又能发电、还能烧水,我们觉得特别上档次,可老乡看了直摇头:“不中不中,我们就想把枣烘干,整这些没用的干啥!”于是,我们就开始琢磨怎么烘枣:温度高了,枣太硬;低了,就白烘了!那段时间,我们团队不停地烘枣、写程序、再烘枣、改程序。结果,那段时间,我们身上的枣儿香比食堂的枣糕还浓!

我永远也忘不了那一天,2016年1月20号,达到生产要求的红枣出炉啦!我们大口吃枣,大声欢呼,仿佛这笑声能跨越千山万水,传到那个偏僻的小山村。在实验室做出来的样品机器,一次只能烘干100斤,如果实现了规模化生产,容量还要大不少,一次能烤四五百斤。我们给乡亲们算了本账,用上我们的机器,烘枣完全不用靠天吃饭了,让机器干活儿就行,再也不会出现因为加工不及时而导致的变质问题,产量上去了,每户每年能多挣1万多块钱。

经过多次实验和调试后,大枣烘干机运行情况已经稳定。今年10月,我们的烘干机将出现在茨滩村的枣园里——二婶家的小儿子和儿媳妇攒上几年钱就能新盖房了,不用再跟爸妈挤在一起了。

三年的时间,留给我们太多的回忆和感动。作为新时代的学生党员,在扶贫攻坚的路上,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台太阳能烘干机,不仅烤热了红枣,更温暖了乡亲们的心。我们坚信,作为新时代的学生党员,只有走出象牙塔,深入最基层,用自己专业知识服务在田间地头,致富的阳光终将洒满祖国的山山水水!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张少华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