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克志:抢抓战略机遇勇担历史责任(2)

赵克志:抢抓战略机遇勇担历史责任(2)

坚持把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作为推进协同发展的战略任务

习近平同志指出,京津冀协同发展要牵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和主要矛盾。这一重要论述,指明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中之重,为优化区域生产力布局和空间结构指明了方向。

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必须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定式,调整重组区域功能,创新合作模式与利益分享机制,实现三地良性互动、一体发展,从而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解决“大城市病”的新路子。两年多来,河北把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又好又快发展的机遇,主动衔接规划,主动对接产业,主动连接交通,主动承接项目,打造了40多个重点承接平台,打通拓宽了京冀之间“断头路”“瓶颈路”1300公里,承接了一批北京物流园区、批发市场等搬迁项目。河北将继续把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作为战略任务,坚持精准承接,进一步提升承接能力和水平。一是精准确定承接功能分区。将河北全域分为环京津核心功能区、沿海率先发展区、冀中南功能拓展区和冀西北生态涵养区四个功能区,明确每个功能区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和产业转移的重点。二是精准构建承接平台。发挥各地比较优势,打造与非首都功能转移相适应的各具特色的“微中心”、产业园区等发展平台和载体。三是精准打造承接环境。营造良好政治生态,打造优美自然生态,构建便捷交通体系,降低综合商务成本,接轨北京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水平,以房价低、环境美、服务优的环境吸引北京非首都功能和人口。

坚持把补齐发展短板作为推进协同发展的主要发力点

习近平同志指出,这些年河北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离又好又快的要求有很大差距。河北是京畿之地,京畿之地与首都相差太远说不过去。这充分体现了习近平同志对河北知之深、爱之切,是对河北的有力鞭策和殷切期望,也深刻指出了河北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短板所在。

加快把河北发展搞上去,不仅是河北自身的紧迫任务,而且是形成京津冀区域整体竞争优势的迫切要求。只有加快缩小河北与京津发展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的落差,才能促进京津冀人才、科技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优化配置,顺利实现区域生产力布局优化调整;只有加快补齐河北这块短板,才能形成京津冀城市群这个区域发展高地,使之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支撑带。“十三五”时期,河北将紧紧扭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把解决自身发展中存在的短板作为突破口,聚焦发力、精准推进,奋力打好经济社会发展翻身仗,不仅经济总量留在“第一方阵”,而且发展质量效益进入“第一梯队”。一是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三去一降一补”任务,实施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壮大双轮驱动战略,使传统产业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加快形成新的发展动能和竞争力。二是着力壮大县域经济。推动县城扩容升级、产城融合,强化聚集先进生产要素的龙头带动作用,大力提升县域特色产业层次,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三是着力加强信息化建设。加快把网络信息产业做大做强,加快建设现代信息基础设施,大力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大智移云”与各产业、各方面深度融合发展。四是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打造国际产能合作新样板,加快对外贸易优化升级等。抓住用好举办冬奥会的契机,全面提升河北知名度、美誉度、开放度。五是着力提高民生保障水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实施就业创业、教育公平、健康河北等民生工程,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坚持把构建协同创新共同体作为推进协同发展的根本之举

习近平同志指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根本要靠创新驱动,要形成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立健全区域创新体系,整合创新资源,以弥合发展差距、贯通产业链条、重组区域资源。这一重要论述,指出了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选择和根本动力,明确了京津冀协同创新的努力方向和基本任务。

推动协同发展,根本在于创新。京津冀最大的资源是创新资源,最大的优势是创新优势。打造协同创新共同体,放大和激活创新要素,就能实现区域经济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跨越,就能形成引领全国、辐射周边的创新发展战略高地。两年多来,河北着眼建设全国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主动与京津共建创新平台、共享创新资源,在区域协同创新上迈出重要步伐。我们将进一步聚焦京津创新资源与河北需求的契合点,加快形成定位清晰、分工明确、开放共享、协同一体的协同创新格局。一是与京津共建互利共赢的创新链。打造技术链,借助北京研发的“大脑”功能,重点承担中试任务;打造产业链,着力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和快速打样、先进制造功能;打造资本链,用好创新资本。二是吸引和培育创新主体。大力培育引进高新技术企业,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大力培育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裂变式增长。三是打造独具魅力的创新平台。携手京津,重点建设石保廊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京南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试验区等标志性创新平台,打造一批人才密集、要素聚集、成果富集的创新型园区,为协同创新提供载体和依托。四是建设优良的创新生态。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打造良好的“双创”环境,加大科研成果转化激励力度,完善柔性引才机制,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郭浩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