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晓音:清新秀颀杜樊川——杜牧其诗其人(13)

摘要:杜牧是晚唐著名诗人,他继承了盛唐诗雄健豪迈的气魄、积极进取的精神、含蓄深长的情韵、善于发现和提炼自然美的敏感,以及对于历史和现实加以高度艺术概括的能力。同时,他又能够吸取中唐以后,诗歌艺术构思新颖的长处,形成自己俊爽的风格和高觉的境界。本文介绍了杜牧的生平,并分析了其思想和为人。继而详细阐述杜牧的思想对其诗作的影响,包括他的政治抱负和壮志难展,并分析了其不遇的原因。最后,总结了杜牧之所以能独立在晚唐诗坛的具体原因。

在《拾遗记》里有一个故事,说蜀国有一个皇后,皮肤洁白,像玉一样。正好河南献了一个玉人来,跟皇后摆在一起,这个玉人和真人几乎分辨不清。唐代也有用“玉人”来比喻才子的说法,像元稹的《莺莺传》里边有一句“疑是玉人来”,这个“玉人”就是指的是男子,而不是女子。“玉人何处教吹箫”,他的朋友调侃说,每天晚上你在哪里教妓女歌吹取乐呢?就是你每天晚上到哪里去消遣呢?虽然是调笑的话,但巧妙地把二十四美人在桥上吹箫的传说,融合在一起,造成“玉人”是指扬州的歌妓舞女的恍惚印象。所以,读起来让你好像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在月光笼罩的二十四桥上,吹箫的美人披着银辉,好像洁白的玉人。仿佛听到悠扬的箫声,飘散在深秋的江南之夜,回荡在青山绿水之间。这样优美的意境,早已远远地超出了和朋友调笑的本意。而它所唤起的联想,也不是才子的那种风流放荡的生活,而是对于江南风光的无限向往。

我们再来看他几首直接写妓女的作品,这些作品也往往是以比喻的精彩见长。比如《赠别》二首: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前一首他写的虽然是妓女,说她美丽、年少,但是还不懂事,像豆蔻花还没有开放。豆蔻花是长在叶子里边的,还没有大开的豆蔻花,南方人称为含胎花。“十里扬州路”实际上指的就是扬州青楼集中的地方。后面两句是说,城里所有青楼的帘子卷起来以后,这些妓女站在楼上,都不如这个十三岁的少女。这当然写的是风情、艳情,但它是以十里春风路作为背景,烘托出二月初豆蔻花在枝头迎风颤鸟的动人姿态,重点在这个女子那种少不更事的单纯美,所以你不会觉得它轻薄。

后面一首是把离别之情移到蜡烛,用蜡泪比喻人的眼泪。虽然这个比喻南朝以来就经常用,但是这里说蜡烛好像懂得人心,替人掉了一夜眼泪,点出离别的人一夜都没有睡着的伤情,这又比较新颖。所以,这些(比喻)实际上把妓情纯洁化了。

再来看一首《叹花》,它同样是以比喻的精彩著称的:

“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

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荫子满枝。”

《叹花》有两个版本,我这里取了自己觉得比较好的版本。这里有一个故事,也是唐代笔记里边说的。它说杜牧在宣城幕府里的时候,到湖州去游览,当时有个姓崔的刺史,就让老百姓都来水边游戏。然后让杜牧专门去看,游人当中这些女子谁长得最漂亮。然后(杜牧)就看到了这样一个女子,头上发髻是垂着的,大概只有十几岁。过了十四年以后,杜牧到湖州去当刺史,又看到了这个女子,但她已经出嫁,而且生了儿子了。所以他就很惆怅,写了这首诗。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潘攀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