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一非:文化自信,凝聚强军伟力(2)

邓一非:文化自信,凝聚强军伟力(2)

智慧之源、力量之源

著名的英国战略家利德尔·哈特为《孙子兵法》英译本作序,题目是“回到孙子”。因为译者之前曾编译了毛泽东的军事论著,哈特认为要读懂毛泽东的军事论著就须“回到孙子”。许多中外学者认为,《孙子兵法》名扬世界,与毛泽东的军事成就分不开。

其实,“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从土地革命战争的“十六字诀”到抗日战争的“战略游击战”,从解放战争的“十大军事原则”到抗美援朝战争的“零敲牛皮糖”,我军克敌制胜的成功实践深刻表明,军事竞争、战争较量的背后是文化的竞争与较量。文之盛,武则强。文化自信是赢得文化优势进而转化为制胜优势的内在支撑。而文化是根植于心的基因和血脉,文化自信必有其“源”。

我军的文化自信,源于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唯一从古代存留至今的文明”(罗素)。其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天下为公、仁民爱物、贵和尚中、义以为上、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思想观念,承载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价值追求,体现着独特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禀赋。尤其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瑰宝的兵学文化,既体现了辨析战争、谋略运筹、兵法制敌、为将统兵的军事智慧,又蕴含着精忠报国、尚武精武、崇勇治气、行仁重义、志坚谋胜的武德思想,在世界军事文化史册上独树一帜。由此,构成了我军特定的文化根脉和历史底蕴,它化作熏神染骨的集体精神记忆,滋养着我军特有的文化品格和优势。

我军的文化自信,源于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相结合,在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的进程中,创造孕育了绚丽多彩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欲信人者,必先自信”。文化自信就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执着坚守,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坚定信念。当今世界,没有哪支军队比我们这支新型人民军队更有理由保持高度的文化自信。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