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发展更有质量

如何让发展更有质量

光明图片/东方IC光明图片/东方IC 

【圆桌对话】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勇于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让制度更加成熟定型,让发展更有质量,让治理更有水平,让人民更有获得感。

我国发展走到今天,发展和改革高度融合,发展前进一步就需要改革前进一步,改革不断前进,也能为发展提供强劲动力。破解发展中面临的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依靠全面深化改革。

本报特邀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汪同三和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胡鞍钢进行圆桌对话。结合全面深化改革三年来的各项实践成果,以及当前改革发展中面临的瓶颈问题,围绕“如何让发展更有质量”,分析探讨如何破解发展中面临的难题,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主持人  记者 张翼 李慧

嘉 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王一鸣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汪同三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教授 胡鞍钢

1.聚焦难点:发展质量问题凸显

记者: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需要攻克的是体制机制上的一系列痼疾。改革攻坚要瞄准难点和焦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难题主要是什么?

王一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难题主要在质量提升上。当前短期面临的“四降一升”,即经济增速下降、工业品价格下降、实体企业盈利下降、财政收入增幅下降、经济风险发生概率上升等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都是发展质量不高,或者说要素生产效率不高带来的。同样,中长期发展面临的问题,包括发展方式粗放、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生态环境恶化,收入差距较大等问题,也与发展质量不高是分不开的。因此,经济发展的中心任务要从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经济工作也要围绕这个基本方向展开。

汪同三:我国发展走到今天,发展和改革高度融合。在取得重大成就的过程中也确实付出了比较高的成本,传统的发展方式已经走到尽头。破解发展中面临的难题,必须依靠全面深化改革。

今年1-7月份,我国民间固定资产投资191495亿元,同比名义增长2.1%。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61.4%,比去年同期降低3.6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增速回落,我认为一个重要原因是基础性改革进展缓慢。必须坚持通过深化改革来破解发展的瓶颈,为提升发展质量提供更多机会。

胡鞍钢:一个国家或地区常常是在经济起飞阶段先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在付出了各种经济发展代价之后,特别是从中等收入向高收入水平过渡时,才转向以提高发展质量为中心。发展是硬道理,但如果沿用粗放型增长方式,发展成本会越来越高,路子会越走越窄。我们要的是有质量有效益的发展。

记者:如何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让发展更有质量”的目标要求?衡量一个国家发展质量的标准是什么?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汪同三:发展的质量表现在成本效益上,也就是投入产出比。我们的产出确实还可以,但投入是很大的。投入产出比上不去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国企改革等基础性改革滞后。要提高发展质量,就要提高投入产出比。在这方面,两种通用的办法,一种是技术性地提高,如采用先进技术、加强管理等;还有一种就是体制性提高,就是靠全面深化改革。

王一鸣:从宏观层面讲,经济发展的质量主要体现在劳动生产率、投资回报率、全要素生产率和企业利润、居民收入、政府税收上。只有提高要素生产效率,才能有效对冲要素成本上升,提高企业竞争力,才能从根本上为增加企业利润、居民收入和政府税收创造条件。

胡鞍钢:事实上,中国已创新了独特的经济发展质量指标。“十三”规划提出了七大主要目标,其中首次提出全要素生产力明显提高这一反映发展质量的目标,还提出了25个主要指标。其中实有指标33个,经济发展指标只有4个,占总数的16.0%,而经济发展速度目标只有一个(GDP增长率),占总数的4.0%,其他均为非经济发展指标。首次提出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速、科技进步贡献率、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改善空气和地表水质量等指标。最重要的是,七大目标和25个主要指标,充分体现了“五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大布局和发展新理念,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的科学发展观、发展质量观、发展效益观。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