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中组部就如何考核干部的德印发了《关于加强对干部德的考核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从德的角度明确提出五类人要提拔、五类人不能用。哪五类人可以提拔、可以重用呢?那就是:理想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的干部,自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善于推动科学发展的干部,坚持原则、敢于负责的干部,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干部,执政为民、清正廉洁的干部。中组部的文件特别强调符合这些条件的都是“德”比较好的。有五类人不能用,那就是:政治上不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力的人,品质不好、为政不廉的人,群众观念淡漠、对人民群众没有感情的人,作风不正、热衷做表面文章和搞形式主义的人,不坚持原则、奉行好人主义和严重闹不团结的人。这是中央组织部专门就如何考核干部的德发出的通知,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四)潜心选拔任用好干部
现在有一个新词——好干部。这是习总书记提出来的。2013年6月28日,习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着力培养选拔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总书记明确提出好干部20个字的内涵,那就是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这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这一干部标准的时代内涵。既为广大干部的个人努力明确了方向,也为各级组织选拔任用干部提供了遵循。所以,我们要按照这个要求来选拔。
(五)科学人才观必须落地
科学人才观是在2003年12月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提出来的一个重大命题,它成为新时期人才工作的重要指导方针。经过10多年的宣传、教育和普及,如今举国上下对科学人才观理论上没有争议,思想上基本认同,但在实践中并没有完全落实到位。“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并不少见。大学生就业难就有这个因素在里面。
科学人才观的定义主要是四句话,涵盖四个基本要素:一是品德,二是知识,三是能力,四是业绩。我当年讲过科学人才观的内涵,共12条,包括内涵有“六性”,外延有“六观”。所以科学人才观有丰富的内涵。
我这里给大家讲一讲潜人才的四个特征,这对我们平常的工作都有帮助。我们如何去衡量和评价一个干部、一个人是不是潜人才?潜人才有四个基本特征,符合其中之一的人就可以作为潜人才来培养。第一,总是能够提前完成任务。他不是一次能完成,两次能完成,而是几乎每次都能提前完成。这就表明他是潜人才,他还有潜力,还能完成更多的任务。关键是“总是能”。第二,经常有人向其求助,几乎每天都有人请他帮助解决问题,他能帮助很多人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样的人是潜人才。第三,能够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能够给领导出好主意,帮助领导提供决策参考,帮助领导丰富决策思路。第四条,能够创造性贯彻领导的指示。这是潜人才的几个特征。
三、关于人才政策创新问题
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2015年3月5日,习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讲话指出,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关键是要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必须破除体制机制障碍,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使创新成果更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根本在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要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实施更加积极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集聚一批站在行业科技前沿、具有国际视野和能力的领军人才。
人才政策如何创新?我曾应《光明日报》约稿写了一篇题为《人才发展政策创新需切实把握好五个着力点》的评论文章。解放思想,打开思路,努力推动人才发展政策创新,是做好新时期人才工作的内在要求和根本保证。新时期,人才发展政策怎么创新?着力点在哪?我提出五个着力点。
第一个着力点,必须坚持以促进人才全面发展为核心。所有人才政策的制定和出台都要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影响人的发展、束缚人的发展的政策都不能要,都不能出台。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同样也应该是我们人才事业发展的最高命题。
第二个着力点,必须坚持以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为根本目的。所有人才政策的制定和出台都应该聚焦在人才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创新上,应该围绕这个根本目的去考虑、制定方方面面的人才政策、体制和机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第三篇用5000多字对构建发展新体制进行了部署。这表明体制问题仍然是影响和制约中国未来发展的重大瓶颈。2016年3月21日,中共中央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九个方面对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提出了30条政策性要求。我想,《意见》的颁布和实施对于促进我国人才事业更加科学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