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个着力点,必须坚持以优化人才发展生态环境为基本要求。环境是凝聚力,是吸引力,是竞争力,也是生产力。“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侍”。环境好,人才聚,事业兴;环境劣,人才散,事业衰。环境好了,坏人无法做坏事;环境不好,好人无法干正事。我也曾经写文章建议中国的人才环境建设“软着陆”,就是要在构建软环境上下功夫,因为硬环境的建设和改善需要实力,需要物质。
第四个着力点,必须坚持以提高人才使用效能为评价标准。提高人才的使用效能,也就是提高人才贡献度。《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里面提出一个新的名词,叫人才贡献度。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有多高,应该是新时期人才发展政策创新的又一着力点。以“用”为本,是中央确定的人才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第五个着力点,必须坚持以推动人才特区建设(或试验区建设)为重要平台。过去30年,中国发展的主要引擎是大大小小的经济特区。未来30年,中国发展的主要引擎可能要转变为各具特色的人才试验区、人才特区。人才特区在新一轮的中国经济社会再度跃升中将会发挥巨大的作用。同样,人才特区在中国未来人才事业发展进程中也将发挥巨大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比如,北京中关村的人才问题。中关村的人才政策不仅在北京,在全国都应该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因此,人才发展政策创新必须充分发挥好人才特区先试先行的作用,及时总结人才特区的实践经验,进而向全国辐射。
四、关于区域人才竞争问题
2013年6月30日,首届中国区域人才竞争力研讨会在北京举行。研讨会上,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全球化研究中心、武汉工程大学人才发展研究中心联合发布了《中国区域人才竞争力报告》蓝皮书。该蓝皮书是我国首部关于区域人才竞争力的综合研究报告,首次全面解读中国省域人才竞争力发展情况,并对31个省市区的人才竞争力状况逐一进行了述评,为各地方认识自身人才状况、研究兄弟单位的经验特点、进一步提高自身人才竞争力,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和参考。
在《中国区域人才竞争力报告》蓝皮书中,2010年各省市区人才综合竞争力排名分为四类:第一类为A类,即具有很强人才综合竞争力的省域,依次是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第二类为B类,即具有较强人才综合竞争力的省域,分别是天津、浙江、山东。第三类为C类,即具有一定人才综合竞争力的省域,有辽宁、福建等12个省份。第四类为D类,即人才综合竞争力较弱的省域,有安徽、新疆等12个省份。
在人才综合竞争力排名中,北京排在第1位,指数为0.685。那么,在其他九个单项排名中,北京又位列几何呢?第一个单项是人才数量竞争力,北京排在第六位,指数为0.461。第二个单项是人才质量竞争力,北京排在第1位,指数为0.920。第三个单项是人才结构竞争力,北京仍然排在第1位,指数为0.942。第四个单项是人才投入竞争力,北京依然排在第1位。第五个单项是人才平台竞争力,北京名列第5。第六个单项是人才生活及环境竞争力,北京排在第2位。第七个单项是人才创新竞争力,北京排在第2位。第八个单项是人才贡献竞争力,北京排在第4位。第九个单项是人才发展趋势竞争力,北京位列最后,排名第31。
然而,这九个单项的重要性并不相同,其中的第二、第三、第七、第八个单项,我认为更重要。从人才质量竞争力来看,仅有数量,没有质量是不行的。从人才结构竞争力来看,人才结构配置的不合理也不行。在这两个单项排名中,北京都排在第1位。在人才创新竞争力、人才贡献竞争力两个单项上,北京的排名也是靠前的。总而言之,在区域人才竞争力的10个指标中,北京有9项排进前10,1项排名最后,由此可见,北京的人才状况、人才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以及创新能力等方面在全国都是领先的。
我认为,北京在人才资源问题上还应该把目标定得更高一点,要把发达国家的首都视为比较对象。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北京尽管在多项人才竞争力指标中排名靠前,但仍有很大发展空间,特别是在个别弱项上。因此,我们还要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从而进一步提高北京的人才竞争力。
今天就汇报以上这些内容,有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