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个表现,民族的创造力开发滞后。首先,创业型人才严重短缺,创业不能带动就业,具有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人才太少。其次,外企一项数据表明,我国每年的大学毕业生能够适应外企用人需求的不足一成,也就是10%左右能够适应外企要求,原因主要是动手能力不足。另外,在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方面,只有屠呦呦获过奖,我们在这个领域仅仅是实现了零的突破。诺贝尔奖自1901年颁发以来,至今已经进行了100多年的评选。2001年有一个统计数据表明,全世界共有588个得主,其中美、英、德、法四个国家拿走了435个诺贝尔奖,占总量的73.9%,仅美国一个国家就拿走了257个,占43.7%。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创新和创造能力。
第四个表现,人才资源结构调整滞后。
问题主要有两个:第一个问题,人才培养和人才需求脱节。几年前,我曾经接受《人民日报》的采访,就大学生群体出现的“五族”现象谈一谈看法。“五族”即考公族,考公务员;考研族,考硕士、考博士;考证族,考各种各样的证书;结婚族;啃老族,大学毕业后不工作,在家里“啃”父母。
为什么会出现“五族”现象?首先,某种程度上讲,这是社会进步、社会文明的象征。今天的大学生和过去的大学生不同,大学毕业以后学生可以自主择业,摆在面前的是多种多样的选择。过去不一样,大学毕业后,国家实行计划分配,计划把你分到什么地方、什么单位,立马就要去上班。所以这是社会文明、社会进步的象征。
其次,大学生群体出现“五族”现象足以表明,我们在人才领域有些问题还很突出。至少折射出三个问题。第一,我们的科学人才观并没有落地,在一些地方还悬在空中,还停留在口头上、理念上,人才“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重要。第二,我们的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可能有矛盾,不对接。培养出来的人才社会不需要,社会需要的人才在大学里又找不到,这就是培养和需求问题。第三,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念问题。择业要求偏高,不太现实。
第二个问题,人才资源的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的发展仍然比较滞后,人力资源的比重偏低,对经济的贡献率还不够高。2006年一个数据显示,美国的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整个就业人口的77.7%,人力资源中77.7%都在第三产业,都在服务业里面。日本当时是60.7%,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是45%到60%,中国当年是32.2%。这是2006年的数据。近10年来情况有所变化,我国第三产业在不断地发展,但是总体而言,还显得滞后,还需要加快发展。在新经济时代,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
第五个表现,人才制度改革滞后。影响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障碍还没有完全革除。2016年3月,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对人才问题进行了部署和推动。
第六个表现,人才发展理论创新滞后。人才学的学科地位还不高,现在仅仅达到二级学科虽然已经有了进步,但是与人才事业的发展还是不相适应的。
(三)要整体谋划落实人才优先的措施和抓手
怎么才能做到措施和抓手?人才优先发展就是要确立起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统筹规划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发展,把人才发展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充分发挥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贯彻人才优先发展方针必须努力做到“四个优先”。
第一,人才资源优先开发。加大人才资源开发力度,有效盘活人才存量。抓紧培养和引进未来在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亟需的人才,依靠人才资源的强大引导力和推动力实现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第二,人才结构优先调整。根据未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超前进行人才资源结构调整,提前做好相关人才储备,实现人才结构与经济社会结构相适应、相匹配。人才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有两个作用,我们过去一直强调人才是推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最近几年不仅讲推动,更讲引领。光在后面推是不够的,还要引领经济社会的发展,通过人才的培养去拓宽经济领域。
第三,人力资本优先积累。人才优先的根本途径是确立人力资本优先投资、优先积累的原则。加大人力资本的投入力度,提高人力资本投资的效率,迅速增加人力资本积累,尽快把发展路径调整到人力资本积累优先路径上来。
第四,人才制度优先创新。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讲话时曾经指出,“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恐怕再有30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从1992年到2012年十八大胜利召开,20年过去了,小平同志的预言实现了没有?实事求是地说,没有完全实现。今天,我们在各方面的制度框架已经形成,但还没有完全定型。因此,从现在起到2020年,中国人才制度创新的主要任务是加快推进法治化进程,努力做到用事业造就人才,用环境凝聚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治保障人才。结合新时期人才工作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创新政策,健全法规,完善人才资源开发体系,为促进我国人才事业科学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