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富有活力韧性的“改革舆论场”(4)

形成富有活力韧性的“改革舆论场”(4)

应努力追求舆论与改革的一致

主持人:舆论总是复杂的、多元的,既有支持改革的舆论,亦有对改革的抱怨,我们该如何面对多元并存的舆论?

陶文昭:客观地说,对任何一件事,舆论都会既有支持,也有反对,或是既支持又反对的。要求舆论完全一致是一厢情愿。这是因为,一方面,人上一百五颜六色,何况中国是超级复杂的国家,社会群体不同,看法就不相同。另一方面,各种不同的改革举措,产生的效果不一样,社会评价当然不一样。但作为一种目标,还是应努力追求舆论与改革的配合与一致。还要看到,传媒本身也是复杂的,既有传统媒体,还有新兴媒体,行政调控的手段和力度不一样,舆论取向也不尽相同。

顾骏:改革最流畅的时候有舆论,改革最迟滞的时候也有舆论,区别只是改革借舆论而风生水起,还是改革在舆论中徘徊不前。

其实,最接近改革临界点的时候,舆论反而会进入某种“静默期”,因为大家都知道,不改革几无出路,何须再费时间讨论?干就是了。

从舆论看中外历史上改革成败的经验教训

主持人:从历史上看,改革者是如何处理改革与舆论关系的,处理的好坏与改革结果有何关联性?

孙成尧:任何改革都会遇到社会舆论问题。如果把改革比做船,舆论就是风。舆论与改革一致,就是开顺风船;不重视舆论,就是开无风船或顶风船。北宋王安石改革中社会舆论问题没有解决好,就是其改革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王安石变法之初就主张变风俗,改变因循守旧的保守风俗和舆论,可惜的是,宋神宗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对社会舆论不重视,而且急于求成,想快速推进改革措施进而富国强兵。正是由于没有营造出有利于改革的舆论氛围,改革措施的推进遇到了层层阻碍,以致失败。庆历新政的例子更能说明改革与舆论的重要关系。有学者提出“庆历新政是成也台谏,败也台谏”。台谏为新政派上台广造舆论,开辟了道路,但好景不长,依然有大部分台谏代表着强大的保守舆论,站在了新政派的对立面,刚刚推出一年多的改革措施就随即被废止。

与此相反,俄国农奴制改革借助了舆论力量,化解了一部分阻力,成功推进了改革。1857年11月20日,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发布诏书,调整农民和地主的关系。事实上,这个诏书就是政府初步的改革纲领,除使农民得到人身自由外,没有触动封建制的生产关系。该诏书先在报纸上公布了。诏书的公布使农奴制问题的讨论公开化了,在社会各阶层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这就借助舆论力量化解了来自封建地主的阻力。由于各社会阶层、各政治集团所处的政治与经济地位不同,他们对诏书、对改革的态度以及提出的改革方案也就各异。此后,经过旷日持久的征询意见、反复讨论和多次修改,至1861年1月28日,国务会议批准改革方案。2月19日,亚历山大二世签名后生效。同时,沙皇又签署了关于废除农奴制的宣言。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