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尚荣: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达(3)

成尚荣: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达(3)

3、学校表达:寻找核心素养落地的力量

对于核心素养,学校应当有自己的表达,发出自己的声音,与中国表达相呼应,形成中国课改、教改的生动气象。学校表达实际是学校的创造。学校表达的主题,就是寻找核心素养落地的力量。

近一两年来,不少学校都在关注核心素养问题,自觉研究,自觉对照,自觉调整和改进课程、教学。这说明,课程改革不断地在改变我们,校长和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了进一步开发,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结合的改革路线也越来越清晰,结合得越来越好。

的确,核心素养不只是上层领导和专家学者们的事。学校应当参与到研制过程中去。对于核心素养,学校应当有自己的表达,发出自己的声音,与中国表达相呼应,形成中国课改、教改的生动气象。学校表达的主题,就是寻找核心素养落地的力量。这一主题意味着,核心素养之于学校的主要任务是“转化”。所谓转化,一是指应以核心素养统领、引领、深领学校课程改革与建设,以素养为导向推动课改的深入。统领——所有课程都要以核心素养为目标为依据,决不意味着核心素养只指向国家课程,而校本课程则可以不指向核心素养;引领——引领课改的方向,端正课改的价值,以课改推动学校教育的转向;深领——要以核心素养为目标为依据进行深度反思,研究并逐步解决课改中深层次问题,从形式走向内核,从方法走向理念,将“人”永远置于课程的正中央。

转化既有具体的内容,还应有转化的前提与基础。假若缺乏对一些基本问题的关注和研究,转化很可能失却方向和理念,而成为一种纯技术的活儿,因此,转化仍然有形而上与形而下相结合的问题,换个角度看,转化本身就应是形而上与形而下相结合的过程。

诸多基本问题中最重要的,是对核心素养的理解问题。何为核心素养?把我们记忆仓库打开,一定会一下子“蹦”出一些记忆的片段。比如,爱因斯坦在美国高等教育300周年纪念会演讲《论教育》中有这样的话:“如果人们忘掉了他们在学校里所学到的每一样东西,那么留下来的就是教育。”何等准确、精彩!“忘掉的”是具体的内容、知识等,而“留下来的”则是核心素养。“留下来的”越多,经过积累、叠加、沉淀、转化,则核心素养越来越鲜明,越来越稳定,越来越丰厚。教学中,我们特别要关注究竟哪些是应该留下来的,透过知识究竟让学生看到什么。此外,还会“蹦”出这样的话:“给学生带得走的能力”。以能力来呈现核心素养是国际上一般的表述方式,带得走的能力则是核心素养。“带得走”与“留下来”是相互关联的两个概念,“留下来”是沉淀下来,“带得走”是伴随学习者的未来,是能力的运用和进一步创造。如果与中华文化传统再链接,核心素养就是智慧,就是孔子的论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瘦。”智与仁的相统一,意味着能力与品格的统一,即为核心素养。其实,智慧原本就包含着道德、品格。因此,我们不妨这么理解:核心素养即智慧;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就是让学生生长智慧,做一个智者。

当然,学校也可以有自己的表达。比如清华附小的校本化表达是:天下情怀、身心健康、诚志于学、审美情趣、学会改变等。他们不是另搞一套,而是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从学校的文化历史传统出发,瞻望未来。清华附小正是在校本化表达的统领下,又走进了发展的新阶段。比如,“寻找核心素养落地的力量”是重庆巴蜀小学近一年多来一直思考、研究的问题,他们极有学习力、思考力和创造力。再比如,江苏吴江实验小学,三年多来,一直研究“学科关键能力”。学科关键能力是他们研究框架中重要的一个部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个体发展核心素养。这一框架是完整的、合理的,而其中学科关键能力是他们的一个突破点,以学科关键能力带动学科核心素养,进而促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把核心素养真正落实到课程、教学中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校是可以有自己表达的。学校表达实质是学校的创造。我们需要这种研究精神和创造精神。

(作者系国家督学、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委员、原江苏省教科所所长)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