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带着孩子逃离了国学班?(2)

我为什么带着孩子逃离了国学班?(2)

摘要:很多年前,李方写过的一段话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他说:“自由这东西,并不总像‘天空中没有翅膀的痕迹,而我已飞过’那样滑溜和矫情;很多时候,它更可能表现为拖泥带水呼哧带喘的状态。”国学班和在家教育让我疑惑之处,就是它太“轻快”了,把教育这件事简单化了,而孩子的心灵如构造复杂的琉璃盏,陪伴他们成长的过程,犹如手捧琉璃盏过独木桥,哪有一些育儿专家说的那么轻松。

在这篇小说里,我看到的不是爱情,而是自我催眠产生出来的一种迷幻,以为自己就要接近于某种伟大,却最终被这假想出来的“伟大”所出卖。它也适用于很多想当然的教育方式,不只是那种寄宿制的“国学班”,还有不让孩子去学校放家里自己教等等,那种对于自我的信任、对于自由的向往而产生的澎湃激情,足以战胜脱离既有轨道的恐惧,把自己和孩子视为斗士,认为胜利的曙光属于自己。

个性化的教育里有太多一厢情愿之处,缺乏比较和参照,出了问题还以为是特点,几乎没有纠错机制。如果是艺术家搞实验,问题的确有时可以等同于特点,但教育不是,在教育里,经受和应对烦琐,比激愤与激情更重要。

不不,我并不是说,我们应该臣服于应试教育的体系下。只是,对于,教育这件事,仅有幻想是不够的。几乎不怎么看电视剧的我,一直在追最近大热的电视剧《小别离》。作为一个以“育儿”为主题的电视剧,难得编剧并不站队,对于“望子成龙”式的家长的行为,它有批评,但也有许多认可;对于青春期的孩子,它有赞赏,但也指出其问题之所在。现在已经播出的三十来集,表现了家长与孩子一起在当今的教育环境下,寻找出路的过程。

看这个电视剧的过程,有时的确会让人感到崩溃,太不痛快了,各种碰撞纠缠,爱怨交加,有很多问题近乎无解。当海清怒吼:“我当然知道没用了,但是对不起,它考这些,它就考这些没用的东西”;当张子枫悲愤地叫道:“我就是一个分数机器!”简直让人绝望。生而为人,为什么要这样妥协,就不能转过头去换一条路走?

但是,上帝保佑,剧中的海清夫妇和孩子,并没有激愤之下,就拍拍脑袋,去找一条看似更加光明的路。虽然大家都说出国好,但他们在乎亲情,在乎与孩子互相守护的时光,同时也考虑孩子的承受能力,担忧他们去国离乡之后的生存状况,在对各种情况做出考量之后,让孩子自己做出选择。这种家长和孩子磕磕绊绊的成长,也许看起来不那么爽,但那种磨合的过程,给予我这种实用主义观众以更多的参照和思考。

电视剧《小别离》剧照电视剧《小别离》剧照

很多年前,李方写过的一段话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他说:“自由这东西,并不总像‘天空中没有翅膀的痕迹,而我已飞过’那样滑溜和矫情;很多时候,它更可能表现为拖泥带水呼哧带喘的状态。”国学班和在家教育让我疑惑之处,就是它太“轻快”了,把教育这件事简单化了,而孩子的心灵如构造复杂的琉璃盏,陪伴他们成长的过程,犹如手捧琉璃盏过独木桥,哪有一些育儿专家说的那么轻松。

罗曼·罗兰有言:“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国学班和在家教育所缺乏的,大概就是在想当然中取消了那个“看清真相”的环节。只是真相并不是你避开脸就会消失,它不在此时,就有可能在彼时出现,而新闻报道中,那些“国学班”学子的失望,是他们终于与真相劈面相逢,然而为时太晚,补救过来需要花更多的气力。为人父母者,能不慎乎。

责任编辑:潘攀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