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耸立起来的精神高地(2)

长征耸立起来的精神高地(2)

摘要:党的坚强的统一的集中的领导的实现,不靠金钱、不靠行政命令,靠的是广大党员和红军将士最高度的阶级觉悟和阶级意识,即对党的革命理想信仰的高度认同,与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高度一致。这就是党性,正是这种最高度的阶级觉悟和意识,确保了个人利益服从党的利益,局部利益服从全党的利益,全党能够团结得像一个人一样。

党性锻炼一刻也不能放松

高度的无产阶级觉悟和意识要靠长期反复锻炼和修养来达到并保持。长征中,即使在极端困难的环境里,党都没有忽视党员的党性锻炼。总政治部先后下达《关于适应行动与环境的巨大变化加强政治工作的训令》《关于重新规定连队中的组织的指示》《关于支部工作的训令》等,在加强党组织建设的同时,要求“加紧党员的布尔什维克的教育”并将其列为“支部的一个主要工作”,强调“除从实际工作中锻炼党员外,应经常利用一切机会给党员以必须的党的教育”。红军长征抵达陕北后,1935年11月,中央党校在延安复校。

党性锻炼重在实效。长征中,总政治部要求:学习党的文件必须在党员中进行详细与深入的讨论,必须转变只报告而不讨论的方式;对于政治落后的党员及新党员除办党员训练班外,要指派政治、文化较高的党员对他们实施个别帮教。如果党性锻炼不能入心入脑,战斗生活即使再艰苦,党性也未必增强,正如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指出的:“我们共产党员中有许多人是经过万里长征的,这对于他们是一次严重的锻炼”,然而个别党员“经过长征之后,对这样的艰苦斗争害怕起来了,有的甚至企图退却和逃跑”。

党性锻炼必须直面违反党性的各种错误和不良倾向。党内斗争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本身就是党内不可缺少的教育。长征中,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遭到广大红军将士的有力抵制和反对,迫使他最终取消另立的“中央”。正是经历了这场斗争,广大红军将士的党性得到普遍加强,为三军大会师奠定了坚实基础。会师前后,红军各部队都纷纷作出决议和发出指示,表示坚决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长征胜利后,为了“教育全党,教育同志”,党中央明确要求进一步深入展开反对张国焘路线的斗争。

党性锻炼不容放松。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面临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意识的渗透和侵蚀。当前,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但不少干部却缺少党性锻炼。为此,全党先后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等。只有这样在党性锻炼上持续用力,才能确保党员干部在各种风浪和诱惑面前经得住考验,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始终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本色。

在自信自觉中强化党性

正义事业必胜,革命理想必将实现,共产党人的这种革命自信与党性自觉紧密相连。正义事业代表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革命理想是在社会规律的科学把握基础上对未来的一种正确设定。为了革命理想,即使牺牲个人的一切,也是值得的。长征中,尽管牺牲的党员和红军越来越多,部队人数越来越少,相当一段时间甚至不知道目的地在哪儿,却从来没有出现是不是应该继续往前走的疑问。从一个个倒下的烈士身上,看到更多的是坚强,而不是绝望。当年被困在大渡河畔的石达开却因为小农憧憬和幻想,禁不起重创和牺牲,深陷重围后,就再看不到战斗到底、付出牺牲还有什么意义了。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在极端困难中,这种高度革命自信,归根到底,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来自于党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掌握,来自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的成功开辟。理论自信支撑革命自信。长征的胜利,把这种自信提高到一个全新的境界。长征实现了中国革命由挫折走向胜利的重大转折,树立起中国革命不断走向胜利的伟大旗帜,建立起中国共产党人战无不胜、敢于胜利的精神自信。所有这些又凝聚起一种历史的自信、文化的自信。高度的自信支撑高度的党性自觉,为共产党人献身中国革命事业这一伟大长征提供了不竭的力量源泉。“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累不累,想想红军老前辈”,正是这种自信自觉的生动展现和最好诠释。

今天,我们正在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伟大长征。这条长征路同样充满艰险,不会一帆风顺。我们一定“要旗帜鲜明、大张旗鼓讲马克思主义、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讲共产主义”,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中,筑牢党性原则,强化党性自觉,始终“坚持党的原则第一、党的事业第一、人民利益第一,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把爱党、忧党、兴党、护党落实到工作各个环节”。让我们铭记红军丰功伟绩,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彰显党性强大力量,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上,万众一心、顽强拼搏、奋勇前进。

(作者系南京政治学院军事思想与军事历史系主任)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张少华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