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革军委全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是1930年中国共产党六届三中全会时决定设立的军事指挥机构。中央明确规定中央军委和中革军委是同一套班子,对外是中革军委,对内则是党的军委,并规定“在苏维埃政府中,军事指挥系统直属中央临时政府之下的革命军事委员会”“有权指挥所属红军与一切武装力量”。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在瑞金正式成立,简称“中革军委”。红军开始长征前,中革军委主席为朱德,副主席为周恩来、王稼祥,代理副主席为项英。在相当长的时期里,中革军委是红军最重要的领导机构,红军长征过程中,几乎所有的重大决定都是以中革军委的名义作出的。
“行动日程表”规定了10月10日至20日军委纵队、中央纵队及红1、红2、红5、红8、红9军团等7支部队每一天的行动以及各部队间的联络方法等,文字虽然简练,但规定的行动十分具体,甚至指挥到师、团一级的动作。以红9军团行动为例:10日“三师在桃黄隐蔽、休息、整理,并于当晚向武阳围前进。二十二师主力仍于站塘,其65R则在茶梓地域肃清铲匪”,11日“三师由晚上出动,到达会昌之北塘坊[珠]兰埠、木西坝地域。二十二师同上”,12日“三师及二十二师均同上”,13日“三师及六十五团同上。二十二师在分区部队掩护下,转移到麻州地域”,14日“完成一切准备,三师准备于会昌以北地域渡河,而二十二师准备于安远河之长沙圩附近渡河”,15日“在原地”,16日“在原地完成准备”,17日“从晚间渡河,全部转移到桂林江、茶梓、河石地域,六十五团即归还主力”,18日“在原地,但向龙布、重石之敌派出侦察,并于期间派出别动队”,19日“从晚间以一个师迫龙布,一个师进金沙、水口并侦察龙市、重石之间到牛犬山的道路”,20日“进攻龙布之敌,目的是在前出到重石、竹背间的道上,并箝制重石之敌”。
这份“行动日程表”计划周详,充分表明在万分危急的情况下,红军并没有完全慌乱,仍能制定出周密的突围转移计划,也充分说明红军长征是有组织的战略转移。红军,是一支训练有素的部队。
中央红军实施战略转移是在极端保密的情况下进行的。10月7至9日,中革军委主席朱德发给前线作战各兵团撤离战场集结补充的电报中,多次强调“保守绝对的秘密”“为保守军事秘密,应[在]整理训练中严密防空”“为避免敌人的空军侦察,应于夜间移动”“日间休息配置时,则严密注意防空”等。由于当时的红军几乎没有防空能力,因此,为保住秘密、防敌空中侦察轰炸,“行动日程表”规定部队移动、集结和行军,基本上也都安排在夜间实施,强调“从晚上出发”“从晚上由原地出动”“从晚间渡河”,等等,可见当时防空保密的重要程度。
“行动日程表”附注部分还详细规定了战斗分界线,“2.雩都南分界线如下:A、3K右侧分界线,长洛、牛岭坳、长渡坝(均含)。B、1K、3K分界线,新陂、小溪(两军团均不含)、金竹(属1K)、应坑、大桥头(属3K)流坊圩(属1K)。C、1K左翼分界线,为梨邦桥、仁凤圩、双芫、金竹背、石背竹(均含)。”中央红军渡过雩都河后,行军部署为:红1、红9军团在左,红3、红8军团在右,军委第1、第2野战纵队居中(10月10日中革军委主席朱德等签署命令,由中央党政军机关人员、直属部队组成第1、第2野战纵队),红5军团殿后,成甬道式阵形前进。这一点,与“行动日程表”中3K在右、1K在左的部署完全相符。
“行动日程表”还告诉我们另一个历史细节,就是红军部队在集结的过程中仍在进行军政训练,如规定:10日ⅢK“……进行整顿和军政训练”,中央纵队“教导师在瑞金附近进行军政训练”,11日ⅠK“在集中地整理、补充及军政训练”等,这是因为红军在进行战略转移前,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包括补充兵员扩大红军、加快军工生产等,新补充的兵员还在进行军政训练。
“行动日程表”下达后,1934年10月10日晚,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中央红军主力兵团以及第1、第2野战纵队在雩都河以北集结,离开了他们创建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首都瑞金,开始实施战略转移。
今天,已很难考证这份“行动日程表”当时是以怎样的形式下发给红军主力部队高层指挥员的,但从红军接下来的行动看,总体而言是按照这份日程表进行的,如日程表中规定16日军委纵队“从晚上渡雩都河并应到达新陂”、ⅠK、ⅢK“从晚上于规定地域渡雩都河……”等(“行动日程表”14到20日分别用铅笔修改为15到21日,16日被改为17日)。在实际行动中,因应情况变化,10月12日中革军委主席朱德致电各军团、纵队,通知“按日推迟一天执行”,于是,10月17日晚,中央红军主力部队从雩都河边的十几个渡口,先后渡过雩都河,踏上“长征”的漫漫征途。
历时一年的中央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举世闻名的壮举;伟大的红军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伟大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80多年过去了,先辈们用鲜血与生命保存下来的红军长征档案,绝大多数珍藏于解放军档案馆。这些得以幸存下来的红色基因,记录了红军长征的英雄壮举,见证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也蕴涵传承着伟大的长征精神,等待着我们不断的去深入挖掘。
作者简介
周忠全,男,汉族,1973年2月出生于黑龙江肇东,国防大学军事战略学硕士研究生,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档案研究处处长、副研究馆员,主要从事军事历史档案的研究开发工作。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