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纯红:共享发展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

马纯红:共享发展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

共享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新发展理念之一,其核心要义为“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任何一种思想都有其深刻的文化渊源和底蕴,共享发展理念也并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内蕴着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底蕴,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大同社会”“共有均平”“义利之辨”与“和而不同”等思想精华,并进而实现了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批判吸收传统文化的“大同社会”理想,将之转化和发展为共享发展内含的共同富裕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共享发展的本质是通过全面小康,实现人民群众共同物质生活富有、共同精神生活富足。其基本精神的背后,蕴藏着绵延已久的“大同社会”理想,折射着党的几届中央领导集体为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所做出的孜孜追求、不懈奋斗。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天下之人皆相爱”“无邦国、无帝王、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等思想,是古近代先贤对讲信修睦、人得其所、人人为公且各尽其力的大同理想社会的向往与追求。共享发展理念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使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梦想成真的机会、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这一根本性规定植根于传统文化中“大同社会”理想的文化基因,两者文脉相连、内在契合。更重要的是,共享发展理念内含的共同富裕追求,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与文化基础上,这使得其在传承优秀文化基因的同时,又克服了传统的空想局限,是对传统大同社会这一家国理想的批判性继承、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批判吸收传统文化的“公有均平”思想,将之转化和发展为共享发展内含的公平正义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着眼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不断克服各种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共享发展理念要求以社会公平正义为前提和保障,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都有成就感的生动局面,正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公有均平”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从孔子的“不患寡而患不均”到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从康有为关于社会财富的分配以及社会分工的设计,到孙中山的“平均地权”等等,“公有均平”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命题。共享发展理念具有鲜明的价值指向,就是要促进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通过坚守底线、突出重点,推动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制度,把不断做大的“蛋糕”分好,促进人民群众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共享发展理念这一价值指向,既是对传统“公有均平”思想的批判继承,又克服了传统“公有均平”思想的绝对平均主义价值局限,进而提炼升华出一种科学的、系统的、有现实可行性的公平正义原则。

批判吸收传统文化的“义利之辨”思想,将之转化和发展为共享发展内含的人民利益至上主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这深刻阐明了共享发展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勾勒出了“人民利益至上”这条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主线,突破了中华传统文化“义利之辩”思想所蕴含的义利冲突与群己冲突的价值语境。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