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扬:认识中国经济新常态(3)

摘要:经济新常态既给我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难得的机遇,又给我们提出了艰巨的任务和美好的前景,关键是我们能不能审时度势,有所作为。李扬教授深入浅出地论述了新常态的概念溯源,讲解了全球经济危机、全球经济新常态,以及中国经济新常态,为我们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落实经济大逻辑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思想。

第五轮长周期的上升期发生在1980年~2007年。这正是国际经济学界如今仍啧啧称道的“大稳定时期”,如今已成笑柄的“历史终结论”,便出现在这一时期。支撑这一上升期的科技创新堪称百花齐放、层出不穷,它们共同成就了以信息技术和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为主体的“新经济”。

以上我们以上升期为标识,鸟瞰了工业社会迄今所发生的五轮长周期。在关注那一段段凯歌行进的科技创新、产业革命和经济腾飞的同时,我们切不能忘记紧随其后反复出现的冷酷事实——在一段较长的繁荣期之后,必有一段较长的下行期相伴。更不能掉以轻心的是,长周期的下行阶段,短则近十年,长则延续三十余年。如今,我们正处在第五轮长周期的下行阶段,对于经济下行期延续时间之长,恢复过程之曲折艰难,不可不察。

二、全球经济:“新常态”“新平庸”与“长期停滞”

当今世界经济,恰如IMF总裁拉加德所言,已经从新常态恶化为新平庸,并陷入长期停滞的泥沼。其主要表现有五。

1.全球经济仍未见复苏的明显迹象

经历了7年多危机的全球经济,如今仍深陷于弱复苏、低增长、高失业、低通胀、高负债、高风险的泥沼中。作此判断的根据有二:其一,导致危机发生的主要因素,即主要国家的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结构、财政结构和金融结构的严重扭曲,依然故我;其二,在救助危机的过程中各国相继推出的超常规调控措施,在防止危机产生多米诺骨牌死亡效应的同时,正逐渐显现出巨大的副作用。低迷的投资回报率、居高不下的债务率和杠杆率、过度的货币供应、徘徊于悬崖边的财政赤字、松懈的市场纪律以及社会动荡愈演愈烈,是其中最显著者。因此,美国的财政、债务及经济危机,欧洲的债务和经济危机,日本的政府债务和经济危机,以及新兴经济体的“双缺口”困境等,都将长期持续。我们判断,这种状况,至少还要延续5年以上。2015年6月12日,世界银行再次将全球经济增长预测由3%调低到2.8%。6月17日,美国中央银行将美国经济增长率的中心趋势预测值由2.3%~2.7%调降为1.8%~2.0%。如此等等,足显形势之严峻,足见经济复苏道路的困难、曲折与漫长。

2.各国经济运行非同步、大宗产品价格变动不居、利率水平悬殊、汇率变动不居、国际游资肆虐,致使息差交易盛行

在经济全球化的正常状况下,不仅各国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宏观经济政策也保持大致相同的步调。然而,这种全球经济的同步性自2007年开始受到冲击并发生转变。危机发生不久,人们首先看到了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之间的经济增长速度“双轨脱钩”。自2012年始,各国经济失联现象进一步在全世界蔓延:新兴经济体内部(例如“金砖国家”)和发达经济体内部(例如美英和欧洲、日本)各主要国家(地区)的经济走势均出现了高度的非同步性。

由于各类国家或处于危机后的不同复苏阶段,或(和)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其宏观政策倾向便南辕北辙。当下,美、英等国央行正缓步退出量化宽松,欧洲和日本的量化宽松却方兴未艾,广大新兴经济体则也普遍进入政策扩张通道。如此明显的国际政策周期“失联”,不仅使政策实施国难以达成其预期的宏观目标,更会在国际上触发“以邻为壑”的恶性竞争,形成“零和”甚至“负和”博弈。

经济形势迥异、经济周期错位并导致政策周期相悖,自然会导致各国宏观经济变量出现差异;各国宏观经济变量差异的长期化和无序化,为国际投机资本创造出从事“息差交易”的温床,从而,国际游资大规模跨境流动并引发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已经成为全球新常态的主要特征之一。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潘攀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