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扬:认识中国经济新常态(4)

摘要:经济新常态既给我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难得的机遇,又给我们提出了艰巨的任务和美好的前景,关键是我们能不能审时度势,有所作为。李扬教授深入浅出地论述了新常态的概念溯源,讲解了全球经济危机、全球经济新常态,以及中国经济新常态,为我们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落实经济大逻辑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思想。

3.各国宏观经济政策均程度不同地陷入“去杠杆化”和“修复资产负债表”两难,致使经济恢复逡巡不前

此次危机作为金融危机,主要是由各类经济主体负债率和杠杆率过高引发的。危机前,发达经济体中的居民、企业乃至政府都大规模举债,以“加杠杆”的方式来提升其现世的消费、生产和投资能力;正是杠杆率的全面、迅速、大规模提升,使得次贷这样一个发生在住房金融领域中的一个产品的问题,轻易地蔓延到整个金融体系,进而传染到整个经济系统,终至祸害全球。

病因既然在杠杆率飙升,危机的恢复,显然以“去杠杆化”为必要条件。然而,去杠杆化至少涉及两大难题。其一,从根本上去杠杆化,需要不断提高储蓄率并积累大量储蓄。但是,对绝大多数国家来说,储蓄率不易提高,储蓄急切难得。其二,去杠杆化作为经济恢复的前提条件,将全面引发“修复资产负债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经济主体获得新增资金后,其优先选择将不是从事消费、生产和投资等宏观调控当局希望产生的“正常”经济活动,而是将之用于充实资本,减少债务,“修复”资产负债表,甚至投入股市等资产市场。换言之,去杠杆化过程会导致大量企业在一个相当长时期内改变经营目标,从“利润最大化”转向“负债最小化”,从而导致整个社会形成一种不事生产和投资,专事还债的“合成谬误”,进而引致“资产负债表式衰退”。全社会的信用紧缩局面,就此形成。简言之,这里的两难境遇在于:危机的恢复取决于去杠杆成功,但去杠杆过程引发的经济收缩却阻滞了危机的恢复。

4.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地缘政治紧张,局部战争频仍

在经济普遍放缓、失业率攀升的背景下,以保护本国产业和就业为名推行贸易保护,自然成为各国政府的第一选择。这就造成全球贸易的增长率在危机中陡降,并进一步危及经济全球化自身。更值得警惕的是,由于经济复苏乏力,各国苦无良策,一个危险迹象由微而著——历史的经验证明,危机严重到一定程度,非有战争不能摆脱。19世纪之前的世界动荡不安,自不待言;在20世纪,30年代危机和70年代危机,也都伴随着规模不等、连续不断的战争;21世纪以来,传统甚至非传统的世界“火药库”烽烟四起,中国周边也不安宁。在分析当前全球经济形势并制定国策时,我们必须认清并牢记这一事实。

5.全球治理出现真空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国际社会在几乎所有领域中都建立了专门的治理机构,并相应制定和形成了专业化的治理规则、最佳实践和惯例。这些机构及其运行规则,在各个领域中形成了完备的治理机制。这些机构、规则和机制一向运转有效,但显然未能经受住本轮危机的冲击。2007年以来,现行的全球治理机制,既不能有效应对传统挑战,更无法对日趋复杂的非传统挑战适时应变,几乎所有的国际治理机构和治理机制都已失灵。可以认为,二战以来建立的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治理体系已经礼崩乐坏,大国间就重要问题进行协商并展开合作的有效机制已不复存在。近年来,全球举行双边、多边峰会的次数虽远远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但世界仍不安宁,麻烦不断发生,便是明证。

我们认为,上述状况将长期存在。这是因为,处于全球经济“长周期”的下行阶段,主要经济体均陷入了“长期停滞”。造成长期停滞的原因,从供给端分析,主要是技术进步缓慢、人口结构恶化以及真实利率水平下降至负值区间;从需求端看,主要表现是持续存在“产出缺口”,即实际增长率在较长时期内低于其长期潜在趋势;从宏观政策角度看,主要体现为均衡利率为负值状态下的货币政策失效(流动性陷阱);从收入分配看,日趋恶化的收入分配格局,进一步撕裂了社会,抑制了经济社会的活力与增长潜力。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潘攀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