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党建> 正文

石仲泉:红军长征与长征精神的现实意义

石仲泉

石仲泉 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

点此查看完整报告

点此查看精彩观点

这次交流我想讲四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红军长征历史的简单概括,也就是长征的基本概念是什么,基本内涵是什么。第二,如何看待遵义会议伟大的转折。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党的领导核心。第三,如何看待长征精神。第四,如何把握习总书记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讲话。最后,还想利用一点时间和大家互动交流一下。

一、红军长征历史的基本概念

第一个概念,红军长征的里程是二万五千里还是六万五千里?

我们现在讲长征胜利会师80周年是指红军四支部队的胜利会师。按照老的说法,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3+1”的长征。“3+1”第一支部队是中央红军。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的瑞金、于都等地出发,走了一年,1935年10月到达陕北,这支部队走的路程有二万五千里。第二支部队是红二、六军团,也就是红二方面军,是由贺龙任总指挥的长征部队。红二方面军启动比较晚,是在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以后才开始长征的,一年以后到达陕北,走的路程也有2万多里,走得也比较艰苦。红二方面军从湖南转战贵州、云南、西康(中国旧省)、四川等地,从边界走过来。第三支部队是张国焘领导的红四方面军。遵义会议之后,中央致电红四方面军也要进行转移,以便配合中央红军北上,说明红四方面军是在1935年遵义会议之后开始长征的。路程几经南下辗转,三过雪山和草地,走过的总路程有一万多里。第四支部队是红二十五军,就是吴焕先所在部队。他们是从河南开始走的,经过甘肃、宁夏,然后到陕西,他们到达陕北的时间比中央红军早一点。中央红军后来知道他们到了陕北,看到这个信息之后才知道,陕北有刘志丹、徐海东,因此才决定以陕北作为落脚点。红二十五军走的路程不到一万,所以四支部队的总里程是六万五千里。

我们现在讲二万五千里长征,这怎么理解?辩证地看是不矛盾的。为什么?首先,自上世纪80年代我们一直讲二万五千里长征,主要是讲毛主席带领的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共走了二万五千里,这个说法已经深入人心,所以二万五千里的说法也就被沿用至今。第二,以四支红军部队长征的最长里程二万五千里作为长征的代表。所以,二万五千里和六万五千里这两种说法是不矛盾的。学历史要把六万五千里的情况交代清楚,这也是80多年来,一部分人所知的老的认识,而二万五千里作为红军长征里程数的代表,二者是不矛盾的,不应该把这两种说法对立起来。

第二个概念,长征的出发地是多元的,不是唯一的。我们知道,中央红军作为“3+1”红军之一,长征出发地是江西的瑞金、于都,而各路红军又都有自己的出发地。比如,贺龙率领的红二方面军是从在湖南桑植刘家坪出发的;红四方面军是从四川广元的苍溪县出发,并在那里发起了嘉陵江战役;红二十五方面军是在河南信阳的何家冲出发。中央红军整个部队的出发地点也不一样,于都是中央首脑机关和红军主力四个军团的集结出发地,但有的部队直接转入战略转移。所以,长征出发地是多元的。

第三个概念,长征的目的地。落脚陕北不是中央最初设定的红军长征目的地,长征是一个在变化中不断滚动的动态过程。起初,中央决定到现在湖南怀化洪江市与贺龙的部队会合,但是后来随着军事形势的变化、根据地的不断变化,直到到了哈达铺,看到国民党的报纸,才知道陕北有刘志丹、徐海东,于是立刻作出了把长征落脚点放在陕北的重大决策,这时已经是1935年9月了。半个月后,中央红军就到达了陕北。所以长征是一个动态滚动的过程。

第四个概念,长征的全部历程。

我们把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作为四支部队长征的起点,但在这之前,也就是1934年5月份,中共中央书记处请示共产国际,7月份作出进行战略转移的决定。为了顺利实现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1934年7月派出红七军团,粟裕为参谋长,后来方志敏加入,改编为红四军团。所以,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往浙江、安徽、江苏方向走,以便调动和牵制国民党军,减轻中央红军进行战略转移的压力。这是红军长征所做的战略准备,我们把它叫做长征的序曲

石仲泉 音频.mp3

责任编辑:刘玉婧校对:报告部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