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党建> 正文

石仲泉:红军长征与长征精神的现实意义(2)

作为战略准备的除了方志敏红七军团这支部队以外,还有萧克领导的红六军团,这是中央红军为进行战略转移在探路。红六军团从湘赣苏区出发,从湖南到广西。后来,中央红军的长征路基本上是沿着萧克领导的红六军团的路线不断西进的。所以这是红军长征的序曲,有红七军团、红四军团,还有红六军团所做的准备。后来,红七军团被国民党围困在江西的怀玉山区。1935年1月,方志敏被捕。这个时候距遵义会议结束已有半个月之久。1935年8月,中央红军即将过草地的时候,方志敏同志牺牲,他是红军长征过程中牺牲的最高级别的领导。这是往前延伸。再往后延伸呢?

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之后,也就是1936年10月在会宁会师,又作出一个决定——要派出部队过黄河。先到宁夏,再到内蒙,然后到蒙古边境取苏联援助的一批军火。这就决定了后来要组建西路军,所以西路军是红军长征过程中作出的一个重要的新的军团任务。所以西路军不是长征之外的,它属于长征的过程,我把它叫做尾声,或者说甚至是红军达到陕北之后主脉的一段支脉。现在的影视片往往把西路军撇出来了,认为它不叫长征,这应当说不符合史实。因为这支部队的组建是在会理会师的时候,第二天作出离开中央的决定,而且这21800多人,都是走过雪山沼泽红军的指战员。西路军既有红四方面军的,也有红一方面军的,他们最后很惨烈,顽强战斗半年多,最后基本全军覆没,但是这是红军长征史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他们的革命精神也是整个长征精神的组成部分。

第五个概念,红军长征的基本内涵。

过去讲长征,不讲红军长征有什么内涵,只是叙述怎么打仗,开什么会,而没有做理论概括,这样走完长征之后,还不足以反映惊天动地的长征历史。所以,在走的过程之中,应当慢慢地做理论思考,总结红军长征的基本内涵。红军长征不止是打仗、突围,当然,这是红军长征的一个首要内容,是革命力量与反革命力量的生死决战,而且战斗非常激烈,也非常惨烈。比如,血战湘江。此外,其他战役也打得很艰苦。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党的指导思想的路线斗争。遵义会议以前是跟以博古、李德为代表的教条主义做斗争。原来在中央苏区(今赣南瑞金一带)时,毛主席领导的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反“围剿”都取得了胜利,第四次反“围剿”在朱德和周恩来同志切实贯彻毛泽东作战方法的情况下也取得了胜利。第五次反“围剿”,李德到了中央苏区,博古单纯地依靠李德,并把毛泽东正确的作战方法都去掉了,执意打正规战、堡垒战。面对国民党军队几十万,实力相差悬殊,所以很难通过正规战来取胜,我们要取胜就是要打运动仗。但博古认为打运动仗已经过时了,应该打正规战,结果失败了,最后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在战略转移的过程中到了湘江,蒋介石早已布置了一个“大口袋”,30万军队分五路来围攻。毛主席、彭德怀都提出意见,是不是不要按照原来六军团的路线继续走下去,国民党已经布下口袋了,我们可以到湖南那边去,杀一个回马枪,打国民党军一个出其不意。但是博古、李德还是坚持按自己的方针,部队还是要往西走,到湘西会合,所以这样就落入了国民党的“大口袋”。因此,湘南血战打得非常惨烈。红军长征出发时是8.6万多人,经过第一次封锁线、第二次封锁线、第三次封锁线,死伤2.2万人,到湘南的时候还有6.5万,打到9天,牺牲3万多人,剩下3万多人。6万多变成3万多,伤亡过半。在这以前,广大指战员并不知道中央的路线斗争,只有少数干部领导知道,所以大多数指战员是服从命令听指挥,要怎么打就怎么打,但是损失如此惨重在我们党的历史上都是很少有的。比如,三大战役,损失很大,战斗集中打了1个多月,50多天,但伤亡也没有这么多。所以,湘南血战是非常惨烈的,但这就使广大指战员觉悟了,说这么打不行,还是要把毛泽东请回来,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奠定了一个实践基础。

遵义会议之后,红四方面军在雪山脚下和中央红军胜利会师,但是会师时发现伤亡很大,中央红军只剩下衣衫褴褛的不到2万人,红四方面军有8万人。会师以后开始研究“我们到哪里去建根据地、从哪里进军”的问题。红四方面军的战略方针跟中央产生了分歧。中央坚持北上,在四川、甘肃、陕西交界的地方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红四方面军主张南下,到成都偏远的地方去建立根据地。这个问题到后来越来越严重,以至于红四军坚持己见拒不执行中央的作战命令,而且认为我没有参加遵义会议,会议作出的决议不能算数,而且中央政治局都是中央红军。8万人的支部队在中央政治局的人太少了,希望能够有9名四方军的干部能加入政治局。后来中央没有通过,说中央政治局成员不是在遵义会议上定的,是在战略转移前的六届五中全会上就已经定下来的。如果要通过中央全会增加政治局的成员,那么要增加的干部就不只是四方军,还有红二方面军,红二、六军团,以及其他部队。最后,这个要求没有得到满足,但是中央也做了一些妥协,让两三个人参加政治局,而且给张国焘一个红军总政委的职务。本来红军总政委是周恩来,但是他要权,想当军委主席,这时候军委主席是朱德总司令,朱总司令德高望重,他也不好把总司令的位置要回来。但是给他安排一个中央军委副主席,他又不甘心跟其他副主席(周恩来、王稼祥)平起平坐,他认为他的资历比较老,其他人都是后辈,不把这些人放在眼里,希望有一个比较高的领导职务。后来,张国焘的问题,毛泽东同志想,怎么解决?最后,找周恩来同志商量,看看怎么办?能不能让他当总政委。周恩来同志很体量,服从大局。他说,没有问题,尽可能安排,我不当总政委让他当,我到中央常委工作就可以了。所以就很痛快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让张国焘当了总政委。

责任编辑:刘玉婧校对:报告部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