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2)

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2)

对话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顾问谈松华研究员

记者:您怎样理解“人的现代化”?

谈松华:一般认为,人的现代化是指人的现代性的增长,也就是传统的思想、行为习惯慢慢地消减,现代性的因素、思想观念和思维、行为习惯不断增长,并占到主导地位。当然,这里讲的传统和现代不是绝对对立的,而是一种辩证否定和批判继承的关系,即现代在传统里生长出来,传统在对现代的适应中不断转化。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外有一批学者对人的现代性做过比较系统的研究,提出的一些基本的方面是大家比较认可的。比如理性精神,相对于传统社会,特别是神权、专制社会和农业社会,理性精神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以人为本,带来了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开放态度,包容新思想,对新经验持开放态度;社会参与,与他人、社会交流等。

人的现代化或现代性的具体内涵,应该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两种社会转型之间,人的现代性的具体内涵既有连续性,又有发展性。而至今学术界所做的有关人的现代性的研究,主要代表还是20世纪70年代哈佛大学的学者对于阿根廷、智利、印度、以色列、尼日利亚和巴基斯坦等6个发展中国家个人现代性的比较研究。这项研究所建立的分析模型和行为模型以及与此相关的专题领域,为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中传统人和现代人的心理、观念和行为特征的调查和研究提供了理论框架和实证判例。调查用30个问题进行问卷和实地调研,概括现代人性格的四个主要特征,即他是一个消息灵通、参与的公民;他拥有相当明显的个人效率感;就他与传统影响力的关系来说,他是非常独立且自主的;他对新经验和新理念都易于接受,心胸是开放的,认知上有很大的弹性。

理性精神、效率意识、参与意识和对新事物的开放态度等,对我们今天理解人的现代化还是有价值的,而进入21世纪,更需要研究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过程中人的现代性的新内涵。

记者:教育在人的现代性形成中起什么作用?

谈松华:人的现代性的形成,受家庭、社团或社区、生产和工作场所、教育学习、传播媒体等多种因素影响。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在诸多因素中,学校和工厂对人的现代化的作用是最突出的,其次是制度体验和传媒影响,而现代教育在人的现代性的增长过程中起着基础性、决定性作用。

教育对人的现代性增长的作用,不仅在于教育普及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提高居民识字率和文化水准,更取决于教育的价值取向、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是否符合并促进现代观念、现代精神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由普林斯顿大学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组织进行的中国现代化研究,对中国、俄罗斯、日本的现代化进程进行比较研究,这3个国家都是从19世纪中叶开始现代化进程的,但到20世纪中叶,日本发展最快,中国最慢。从5个领域分析其原因,在“知识和教育”领域,从男性居民识字率看,清代中国和日本德川时期是不相上下的,问题在于中国的教育只读四书五经,排斥外来先进思想和科学技术,学习的内容脱离儿童生活实际,科举制所选拔的只有官吏,教育很难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应变能力,他们认为,“应变能力方面的困难看来是因为教育水平和地位与权力之间的关系太紧密”。“教育与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关系可以使传统教育为现代化助一臂之力,也可以使显然具有现代化特征的传统教育成为现代化事业的牵制力量”。只有现代的教育,只有能够使人的思想得到解放和不断开发、智力不断得到发展的教育,才能够真正地促进人的现代化。保守的教育难以发挥这种作用,甚至会阻碍人的现代化。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