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践行“更加注重面向人人”理念

努力践行“更加注重面向人人”理念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把“更加注重面向人人”作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八大理念”之一,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教育实践中的体现,是对教育公平更高层次的追求。我们要全面理解、努力践行“面向人人”理念,促进更高质量的教育公平。

面向人人首先是“面向所有人”

“面向所有人”,即努力使所有适龄公民不分性别、不分城乡、不分地域、不分贫富、不分民族都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利和均等的教育机会,都能接受良好教育。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到2018年,我国学前教育毛入学率达81.7%,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99.95%,初中阶段毛入学率100.9%,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8.8%,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8.1%,宪法赋予公民的平等受教育权利得到很大程度的保障。推进教育现代化,必须在促进所有公民更好地享有教育权利和教育机会方面有更大作为。

一是要继续做大教育的“量”,提升义务教育巩固水平、学前教育普及水平和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构建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在更大范围解决“有学上”问题。

二是要在量的基础上提“质”,继续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师资水平,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发展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在更高水平上解决“上好学”问题。

三是要努力缩小教育差距。当前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在区域、城乡、不同社会群体以及学校之间还存在明显差距,教育要“面向人人”就必须尽最大努力缩小差距。缩小教育差距首先也是最根本的,要在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上下大力气。要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中央财政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义务教育投入,省级政府加强统筹,加大对农村地区、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师资配备;推动县域内教师交流和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完善中小学招生办法破解择校难题。缩小教育差距要在保障社会弱势群体受教育权利上下功夫。推进随迁子女入学待遇同城化,完善流动人口子女异地升学考试制度,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推进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教育全覆盖。缩小教育差距要在促进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上下功夫。完善国家招生计划编制办法,实施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实施国家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

四是制度设计与执行要体现机会公平。义务教育要以所有适龄儿童都能接受均衡优质教育为目标,而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必然面临分流、选择和选拔。要把促进公平公正作为教育考试招生制度设计的基本价值取向,充分考虑不同社会群体受教育者的实际,努力使所有人在考试选拔面前享有公平机会。在制度执行中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消除一切以权谋私、造假、违规操作等腐败现象。

面向人人还要“面向每个人”

“面向每个人”,即要努力发展适合每一个人的教育,使不同性格禀赋、不同兴趣特长、不同素质潜力的人都能接受符合自己成长需要的教育。

从“面向所有人”到“面向每个人”,是教育公平理念的发展,是教育公平内涵的丰富,更是教育公平本质的回归。“面向所有人”的教育着眼于社会宏观层面,把教育公平作为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和表现,主张“有教无类”,强调所有公民平等的教育权利、公平的教育机会,致力于消除教育差距,均等配置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面向每个人”的教育则着眼于微观教育过程,把教育公平作为促进人的发展、实现人的价值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主张“因材施教”,尊重受教育者的独特性和多样性,更关注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结果公平,重视每一个人对教育过程的有效参与和在教育过程中得到的应有发展,致力于发展“公平而又有差别”的教育、适合每一个人的教育。

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促进每一个人“充分而自由地发展”是教育的终极目标。而每一个受教育者都具有独特性,其性格禀赋、兴趣特长、素质潜力各不相同,如果在教育过程中只一味地强调“一视同仁”,追求所有受教育者得到同样的发展,对不同的个体而言实际上是不公平的。既强调统一性(基本标准),又强调差异性(多样性、选择性),使每一个受教育者接受到适合自身特点的教育,得到自身最大限度的发展,这才是真正意义的公平教育。而这种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公平必须建立在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公平的基础之上。解决入学机会公平、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努力缩小教育差距,这些都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上述真正意义教育公平的前提。在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必须进一步提升对教育公平的追求,致力于构建“面向每个人”的教育。

注重“面向每个人”,首先必须落实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针对我国学校教育实际,需要强调几个方面。一是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把教育的目标及教育评价定位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革除唯考试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积弊;树立“人人成才”理念,杜绝给学生“贴标签”、等级化现象。二是注重教育过程参与机会公平,学校和教师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以及班级管理中,要把有助于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机会(如课堂表达、与教师互动、担任管理角色、组织活动、代表集体等)公平地给予所有学生。三是在保证基本教学规范和质量标准的前提下提供多样化的课程设置、教学模式、评价体系,为学生的多样化选择和自主发展提供条件、提供帮助和指导。

注重“面向每个人”也必须落实在相关政策方面。因材施教、实施差别化教育在有些方面是与传统的公平观念相冲突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导向很明确,差别化教育如何实施?现实中,对社会弱势群体、学习困难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补偿教育是能够得到支持的,而对有特殊潜质的学生实施“拔尖培养”则相对困难。不少专家从尊重个体差异、培养创新人才的角度主张“英才教育”,国外也有这方面可资借鉴的经验,我们在政策上能否支持?

践行“面向人人”理念,需要进一步巩固“面向所有人”的教育公平成果,加快推进“面向每个人”的教育公平实践,努力实现更高质量的教育公平。

(作者系北京舞蹈学院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刘宇同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