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先让教育协同起来

京津冀协同发展先让教育协同起来

摘要:结合北京“十三五”教育规划,教育主管部门应主动积极对接、承接北京优质高等学校进入河北,或者整体搬迁、或者在河北开办分校,以弥补河北省优质高校资源的不足。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作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既体现了党中央对三地协同发展的高度重视,也明确了河北省在京津冀产业分工中的主要定位———积极承接首都产业功能转移和京津科技成果转化。中央给河北的定位是“建设产业转型升级的试验区,现代城市化、新型城镇化和城乡统筹发展的示范区,生态环境的支撑区和全国商贸物流的基地”。这“三区一基地”任务既体现了未来河北的发展路径,也是自身难以解决并亟待补充的短板。

协同中的河北亟须人才和技术支持

河北的人才少、潜在高端人才更少。京津冀三地人才集中、高端人才多,但是河北现有人才少、潜在人才更少。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2013年北京R●D(科学技术领域)人员有33.4万人,天津有14.37万人,河北有13.66万人,北京约为天津、河北的2.5倍。2013年,京津冀高等学校研发人员分别为7.26万人、2.28万人和2.13万人,其中博士分别为2.71万人、6792人和2758人。北京在高学历人才总量、博士、硕士、本科学历人才分量方面均具有显著优势,天津在博士、硕士学历人才及学历人才总量上均超过了河北,河北仅在本科毕业生人数上略有优势。

一方面,河北人才流入京津多。调研了解,基于京津的城市魅力、公共资源优势和便捷的交通,河北的现有专业人才外流严重(由于多方面原因难以统计),即使是985、211高校应届毕业生也争取留在京津工作,不愿回到生源地河北。另一方面,河北的潜在人才更少。潜在人才预测依据现有中学毕业生接受高等本科教育的机会。近三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河北一本院校录取比率(约10.42%)不足京津两地(约24%)的50%;2015年,河北省的本科录取率近50%(其中本一录取率12%),北京是70%,天津超过60%。其中,河北省12%的本一院校录取的学生中能够回到河北,为河北经济发展服务的生源地毕业生少得可怜。这样,既加大了河北人才的紧张、也削弱了河北的潜在人才支持力度。人才缺少的河北为了加快自身发展,求贤若渴,北上、南下招录人才,面向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985和211院校招录选调生,弥补当地人才的不足,但是由于与京津存在的显著差距,招录来的人才任职几年后又离开河北。

高等学校的“双一流”建设亟须引进北京的优质高等教育。河北省现有高等学校中唯有一所“211”工程学校,虽然河北大学入选“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但是综合实力、排名与北京的高校相差甚远,品牌、实力的提升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北京拥有本科院校66所,集结了26所211工程院校(其中9所是985工程院校)。建设“双一流”高校的河北急需引进北京的优质高等学校教育。为了疏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北京的“十三五”教育规划中,对北京高校划定了“控制规模”的发展红线,明确“北京市将不再扩大高等教育办学规模,不再新设立或新升格普通高等学校,高等教育学校不再新增占地面积,京城六区高等教育不再校内扩建;支持在京中央高校和市属高校通过整体搬迁、办分校、联合办学等多种方式向郊区或河北、天津转移疏解”。

十年树木百年育人,建设“双一流”高校的建设单凭河北省自身实力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和时间,更需要缩短时间、解放思想、借势外援,主动对接、承接北京优质高校进入河北,这既是为北京分忧、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的需要,也是助力河北实现“双一流”高校建设的最佳路径。

责任编辑:王妗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