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践行行为规范中形成良好品格

在践行行为规范中形成良好品格

摘要: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进一步改革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大学生的良好品德、品行和品味。品德是内在的,品行是外在的,品味是对品德和品行达到境界的总体评价。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进一步改革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大学生的良好品德、品行和品味。品德是内在的,品行是外在的,品味是对品德和品行达到境界的总体评价。

这个论述,不仅适用于高校的大学生,同样也适用于中小学生。只不过,由于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阶段性特点,需要从规范教育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着手。正确的行为规范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形成大学生乃至人的一生良好品德、品行和品味的基础与前提。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北京市教委总结了以往基础教育阶段文明规范和思想品德教育的经验,针对当前中小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实际状况,出台了《北京市中国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下简称行为规范)。行为规范涵盖了中小学生日常行为的主要领域,从学习生活到社会交往,从个人习惯到公共生活,突出了基本性、生活性、导向性等特点,对于新时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加强和改进中小学行为规范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广泛和深远的意义。

新版行为规范,很好地融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小学日常学习、生活和交往领域的具体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立国之基、民族之魂,党中央和教育部要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教育教学各环节。要完成这样的任务,首要的就是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理论范畴转化为日常可见、可学、可操作的行为规范。十五条行为规范基本上体现了12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精神,比如自立就是自由精神的核心,举止有礼体现了平等的精神,明辨是非、有正义感的内容是对公正的解读等。所以,该行为规范是对中小学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外化和具体化。

新颁布的中小学行为规范,很好地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十八大以来中小学校在立德树人方面的多方面经验,将一些普遍有效的做法加以概括和归纳,如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尊重世界各地文化差异等,均体现了比较强烈的时代性和实践性。

责任编辑:张少华校对:王梓辰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