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延东: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努力奋斗(5)

刘延东: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努力奋斗(5)

第四,强化人才优先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充分调动科技人才的积极性。

近年来,我国科技人才数量和质量大幅提升,人才培养、使用和激励机制不断完善,为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局面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也要看到,人才结构不平衡、创新能力不强、顶尖人才匮乏等问题亟待破解,科技人才管理存在体制不顺状况。科技界仍存在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的现象,存在拉关系、跑项目的现象,科研经费使用弄虚作假、浪费滥用的问题时有发生。这既有体制机制方面的原因,也有科研人员自身的因素。我们要强化“人才驱动”的战略思维,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技创新的优先位置,让各类人才的创新智慧竞相迸发。

一要建立健全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的制度安排,培育科技领军人才。发挥好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基地在发现和培养人才上的平台作用,鼓励各类人才同台竞技、公平竞争,努力造就一批能够把握世界科技大势、善于统筹协调的领军人才。中青年是科学创造的“最佳年龄段”,是出成果的“黄金时期”。要敢于让青年人挑重担,在创新事业中崭露头角、脱颖而出,让“小人物”也有机会成就“大事业”。要从资源配置、评价体系、人才选拔、自身监管等多方入手,消除学术界的门户之见、“门阀”观念,打破画地为牢、互相封闭的科研“小圈子”,消除近亲繁殖的“怪圈子”。要实行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人才政策,不唯地域、不求所有、不拘一格,广开进贤之路,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二要去除科研管理中的“繁文缛节”,为科研人员松绑助力。被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中的条条框框管得过死,缺乏科研自主权,是科研人员非常关切的问题。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提出很多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比如,简化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下放预算调剂权限、提高间接费用比重、劳务费不设比例限制、改进结转结余资金留用处理方式、改进差旅会议管理等。中办、国办还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教学科研人员因公临时出国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对教学科研人员出国开展学术交流合作要区别管理,单位与个人的出国批次数、团组人数、在外停留天数根据实际需要安排,不列入国家工作人员因公临时出国批次限量管理范围,积极回应了科研人员的关切,受到科研人员的欢迎,一定要把这些政策贯彻落实好。

三要完善人才激励评价机制,让科研人员“名利双收”。2016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提出构建体现智力劳动价值的薪酬体系和收入增长机制,使科研人员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让那些有真才实学、作出重要贡献的人才有成就感、有获得感。要建立体现各类人才价值的评价体系,解决“出名后无成果、奖励政策效应递减”的突出问题。用好人才评价这个“指挥棒”,为创新培植土壤、涵养水分。同时,也要加强学风建设和科研诚信管理,健全学术不端惩戒机制,对学术造假行为零容忍,严肃处理和曝光典型案例,形成风清气正的学术环境。要加大科技宣传的力度,推出更多优秀科技人员的典型,加强对重要政策措施的解读,营造包容宽容、有利于创新的良好舆论氛围。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创新科普方式,提高科普能力,让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两翼振翅齐飞。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是一项全局性的战略工程,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勇于担当,攻坚克难,在苦干实干上下功夫。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领导,用习近平同志关于科技创新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领科技工作全局,形成创新发展的合力。要按照“抓战略、抓规划、抓政策、抓服务”的要求,进一步推进科技领域的“放、管、服”改革,加快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要坚持解放思想,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全力以赴推动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落地生根,不做表面文章,不搞形式主义,把各项工作抓细抓实。

向世界科技强国进军的号角已经吹响,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改革创新,团结奋斗,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历史性贡献!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