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用教育串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珍珠(2)

朱永新:用教育串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珍珠(2)

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传下去

第二,遵循教育规律,探索科学方法,完整持续推进。综合《意见》对教育工作的部署,可以鲜明看出具有全过程、全覆盖、全方位的原则,贯穿于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等各领域。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则特别需要注意三点。

一是要系统研制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古文经典、传统音乐、传统节日与礼仪等,只有走进课程,成为教学内容,才有开展教育的前提,才可能走进生活。在研发课程时要注意特色课程与普通课程兼备。也就是说,除了研发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色课程之外,同时要注意让优秀传统文化的光彩能在任何学科的任何课程中闪耀。后者更强调所有科任的老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动理解、掌握与传授。

二是要提高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教师是教育的关键人物,决定了教育的品质。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认知和相关的能力,直接影响到传承发展工程的顺利实施。《意见》要求加强面向全体教师的中华文化教育培训,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水平。如何组织面向1500万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训?需要下决心整合教育内外的力量,如在师范教育体系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与教育、文化、新闻出版广电部门协同努力,才能完成这一重要任务。

三是加强社会教育,在社会生活中普及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教育不是孤立的,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更是只有扎根于生活的土壤之中,才能真正获得新生,与此同时,能在生活呈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才能更深刻地影响教育的效果。《意见》对充分发挥报刊、广电等各种媒体,以及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群艺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国家重要礼仪、重大节庆活动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作用,对举办以中华文化为主题的各种活动等也提出了具体要求。教育需要借用各种力量,通过社会助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追求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真正化外为内,让人们把心灵之根深深扎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上,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每个人的生命中真正重生。

教育是百年大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否再度兴盛乃至生生不息,完全有赖于我们今天的努力。对此,我们不仅要有匹夫有责的文化自觉,更要有舍我其谁的教育担当。只有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从各个层面并肩推动,不断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体系,才能真正实现意见提出的“贯穿国民教育始终”的要求。

(作者为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