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读丨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筑就“高峰”的基石(2)

荐读丨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筑就“高峰”的基石(2)

核心提示:文艺作品是文化最鲜活生动的载体,它们以语言、形象、色彩、韵律等手段,记录和表现文化中的思想、审美、精神、气度。文艺创作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一个民族和国家文化的质感、传播的广度、传承的长度和深度。

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不仅是文艺“高峰”的基石,也是文艺“高峰”的必然特征。文艺“高峰”都具有思想自觉和自信,作品往往价值表达鲜明、主题宏阔立意高远。之前影视界一提爱国主义、主旋律,就觉得是以宣传为目的,与票房、口碑无关,这首先是思想的不自信。最近两年,先是电影《战狼》以“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引得了观众广泛认同,《湄公河行动》赢得高口碑、高关注度,两部作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可圈可点,这说明爱国主义在群众心中有着深厚的思想基础。两部影片题材选择和艺术创作的成功,也是创作者的思想自觉和自信充分建立之后的结果。

文艺“高峰”都具有审美自觉和自信,作品往往风格自成一体,在传承与创新中自由切换,继往开来、推陈出新。古往今来的文艺“高峰”,无不是在自觉传承自身文化基因的基础上,实现对象、方式、手段的不断创新。《红楼梦》是“高峰”,然而很难用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之类的界别去定义,它的审美自成体系,却又无时无处不体现了对传统文脉的自觉传承,中国的诗歌、戏曲、绘画、书法甚至园林等传统艺术和美学精神无不在其中有所体现。近年印度电影的发展尤其值得思考和借鉴。歌舞曾经被认为是印度电影国际化的障碍,但印度电影一直没有放弃对这种传统文化的推崇,《三傻大闹宝莱坞》和《我的个神啊》两部杰作中歌舞表达的强烈传统情感,和他们对本土文化的反思相得益彰,形成了印度电影迈向国际的新标杆。中国第五代导演早年的创作也曾有着鲜明的文化反思印记,因反思唤醒了文化自觉和自信,也激发了审美创新。代表作《红高粱》《黄土地》等,探索民族文化历史和民族心理结构,又接受当时西方的哲学和美学思潮,形成了独特的价值观和美学观,成就了当代电影史上显著的“高峰”。随着时代变化,创作者所秉持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也需要更新,否则会导致“高峰”的坍塌。前些年,第五代导演曾有过一段集体失语或“阵痛式适应”的阶段,出现了《三枪拍案惊奇》《无极》等价值和审美混乱的作品,而在过去的几年,他们则通过《归来》《梅兰芳》等作品,在慢慢寻找回来的路。

文艺“高峰”都具有理论自觉和自信,作品往往折射出理性的光辉,自觉或不自觉地扛起独特的民族美学旗帜,践行、发展甚至自创一套美学理论,成就真正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诗人导演”费穆创作了现代电影的“高峰”《小城之春》,业界认为它与日本电影《罗生门》、美国电影《公民凯恩》同属世界电影的经典杰作。当时电影作为外来艺术形式传入中国不到半个世纪,电影理论更是以“进口”为主,费穆则自创了一种中国传统文化和电影美学结合的路径,将中国古典诗学的人物塑造、意境营造和叙事节奏等融入电影,于是出现了典雅蕴藉的“中国韵味”。他对中国古典文艺理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体现了充分的文化自觉和自信,值得当代的文艺工作者学习。

(作者单位:北京市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李梦柯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