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两会:十八大以来的中国政治经济学(3)

瞭望两会:十八大以来的中国政治经济学(3)

摘要:中国不但要做好自己的事情,也要承担更大的国际责任,特别是帮助南方国家富裕起来;不但要支持和参与全球化,也要积极主导全球化,使之朝着更加公平、合理、均衡的方向发展。

“五位一体”建设总体布局

田应奎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中认为,在党中央“四个全面”的治国理政战略布局下,四年多来,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五位一体”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经济建设方面,一是经济实力再上大台阶。在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增长低迷、全球贸易持续低迷、逆全球化更加明显、主要经济体走势分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速仍居世界前列,主要经济指标占世界总量比重进一步提高。

胡鞍钢特别指出了2016年我国GDP总量的里程碑意义。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力争国民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按不变价格计算,2016年我国GDP相当于2000年的4.22倍。也就是说,到2016年我国已经提前实现了总量翻两番的目标。

尽管近些年中国外贸增长疲软,但占全球的份额持续上升,已连续四年居全球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地位。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在全球出口中所占比重达到13.8%。这是美国在1968年曾经占到的比重,此后任何国家一直都望尘莫及。然而,2016年,中国的这个比重进一步提高到14%。

二是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提升中国经济竞争力。2013年我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首超第二产业,2015年服务业占比首次超过50%,2016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51.6%,国内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1%,中国居民消费和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整理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三大差距明显收缩:城乡居民收入持续上升,且相对差距不断缩小,从2010年的3.23倍缩小至2015年的2.73倍;且各地区人均GDP差异系数持续缩小,从2010年的50.6%缩小至2015年的43.0%,为建国以来最低;全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持续下降,从2010年的0.481下降至2015年的0.462,年平均趋同化为0.80%。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本质上讲,就是把内在潜能释放出来,释放出高质量有效经济增长。”陈东琪向《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介绍说,2016年中国经济6.7%的增量,高达6.7万亿元人民币、近1万亿美元,相当于改革初十年的GDP总量,“更重要的是,这是我们主动调控、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所取得的,具有很高的质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中国预计将有4.4亿左右中产家庭,中国消费动能的潜力还很大。”

政治建设方面,制度建设进一步发展。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和增强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提高基层人大代表比例,降低党政领导干部比例;扩大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完善协商民主制和工作机制,发挥人民政协践行协商民主的主渠道作用;推动和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本建成法治政府;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加快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等等。

胡鞍钢认为,近年来,从全球范围内特别是大国之间的公开制度竞争局面观察,“西方制度弊端和劣势更加凸显。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制度创新、制度质量、制度优势、制度竞争力和影响力,显示出了越发强大的生命力。”

文化建设方面,我国构建了世界最大规模的现代公共文化体系,覆盖了世界最大规模的人口,提供了最丰富且多样化的文化产品以及文化精品。截至2015年,我国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8.17%;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8.77%;全国电影票房收入达到441亿元,居世界第二位;全国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博物馆服务人次达到近20亿。

我国不断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合作,主动“走出去”。截至2014年底,全球共有127个国家和地区开办了476所孔子学院和851个中小学孔子课堂;2015年海外中国文化中心总数达到25个,其中2014年开展各类文化活动超过1000场,直接受众逾200万人次。

14

演员在意大利罗马“欢乐春节”庆祝活动中表演中国功夫。(金宇摄/本刊)

上述数据显示出中国正在不断加强文化建设、文化创新、文化繁荣,正在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具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

社会建设方面,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迈上一个大台阶。“十二五”时期,城乡居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分别达到7.7%和9.6%;城镇新增就业人数5年累计新增6431万人,创历史最高纪录;按2011年提高后的贫困标准(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人民币/年),从2010年的16567万人减至2015年的5575万人左右,农村贫困发生率从17.2%降至5.7%;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员大幅增长,从2010年的3.6亿人增至2015年的8.4亿人,参保率达到82%左右;城镇棚户区改造取得重大进展,到2015年已累计改造2680万套。

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从2010年的74.83岁提高至2015年的76.34岁,提高了1.51岁,主要健康指标已居上中等国家前列;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2010年的9.7年增至2015年的10.23年;我国人类发展指数(HDI)从2010年的0.699上升至2015年的0.730,进入世界高人类发展组,使得该组人口总数达到史无前例的25.17亿人。

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进入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环境污染排放等逐步脱钩阶段。2015年耕地保有量达到18.6亿亩,高于2010年的18.18亿亩,根本改变了过去长期(指1957~2006年)耕地资源持续下降的趋势;2015年,工业用水量已比2010年下降了7.8%,农业用水量比高峰年的2013年减少了1.8%,首次进入“双高峰”后的下降期;2015年我国每单位GDP能耗下降至7.007兆焦,已接近上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至12%,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绿色能源生产国、消费国,2015年中国水电占世界总量比重为28.5%,风能占世界总量比重为22.0%,太阳能占世界总量比重为15.5%,其他可再生能源占世界的比重为17.2%;“十二五”规划提出的4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下降约束性指标,全部超额完成;碳排放增长率从2011年的8.0%下降至2014年的0.18%,且提前达到碳排放高峰,2015年首次出现负增长。

“十二五”时期,我国森林覆盖率从20.36%提高至21.66%,森林面积达到2.08亿公顷,人工林面积继续居世界首位,森林蓄积量达到151亿立方米,超额完成原定143亿立方米;生态主体功能区逐步健全。国家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大气十条)、《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十条)、《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十条),开展前所未有的环境治理。这是中国绿色发展取得重大进展的最好时期。

“十八大以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取得重大进展,更重要的是,综合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胡鞍钢向《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表示,按照2011年国际美元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GDP占世界总量比重从2010年的13.89%提高至2015年的17.14%,2016年将达到17.80%,实际已经超过美国15.80%的比重。

对此,他强调,“在经济全球化的公开竞争中,不进则退,进慢也是退。当前,我国与发达国家综合国力相对差距的动态变化日益加速,形成了于我越来越有利、越来越主动的新的战略格局,这是过去四年多最令人瞩目的全球性发展现象。”

“山雨欲来”的全球化大抉择时刻

2016年底,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刊发的一篇题为《全球化死亡之旅始于2016》的文章悲叹,“未来的历史学家也许会说:2016年是自由贸易遭遇重大挫折的一年,甚至是最新一波全球化进程终结的开端之年。”

尤其当以新任美国总统特朗普为首的一些西方政要们,将问题归罪于全球化并企图逆转这一时代潮流的时候,全世界都将目光转向了中国。

“世界经济的大海,你要还是不要,都在那儿,是回避不了的。想人为切断各国经济的资金流、技术流、产品流、产业流、人员流,让世界经济的大海退回到一个一个孤立的小湖泊、小河流,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符合历史潮流的。”

1月17日,在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用一场主旨演讲警醒世界,人类历史告诉我们,有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直面问题,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思路。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正确的选择是,充分利用一切机遇,合作应对一切挑战,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走向。

采访中,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黄卫平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全球化是人类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的自然过程,它的包容性天然地要求市场和贸易规则不断扩大和统一,“这一特征决定了全球化进程不可能被中断。所谓中断,也只能是中断通过权力让步和制度安排形成的具有排他性的一体化进程,比如TPP。”

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幼文进一步为《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分析说,经济全球化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后,“贸易投资自由化向深度发展,要求各国国内体制实现更高水平开放,更多国家参与全球化后发展水平差距巨大,各成员方利益分配关系更为复杂,导致一些国家人为地停滞或反对参与全球化。”

尤其是当世界经济处于下行期的时候,全球经济“蛋糕”不容易做大,增长和分配、资本和劳动、效率和公平的矛盾就会更加突出,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都会感受到压力和冲击。

张幼文告诉《瞭望》记者,“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政治经济学出发,通过自身的结构调整和内部改革,有效应对挑战。”

一是遵循生产力的基础性作用原理,注重自主创新,以创新驱动发展;二是遵循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积极作用,全面深化改革释放发展新动能;三是遵循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规律,抓执政党自身建设、抓服务型政府建设、抓政府对市场的监管。

15

北京动车段西动车所的检修师傅在测量受电弓碳滑板尺寸。(陈晔华摄/本刊)

“中国改革开放近40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发展和改革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原则。”黄卫平认为,在这个问题上,中国为世界作出了榜样,“不是将问题归咎于别人,而是以自胜者强的进取心态,改革自身以主动适应时代变化。”

具体而言,就是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世情、国情、党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刻领会人类文明发展的时代要求,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引领中国发展;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大逻辑,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始终把“三农”工作牢牢抓在手上,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最终通过自身努力,抵达民族伟大复兴的胜利彼岸。

因此,面对当前全球范围内“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时代大气候,多位国情权威研究人士向《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表示,一方面,要清楚“一山放出一山拦”,提醒国人“常怀忧患之思”;另一方面,则必须“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一是保持中高速经济增长,又好又快地继续做强国家经济实力、做大国民财富“蛋糕”;二是矢志不渝将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到底。

在黄卫平看来,经济发展就是逆水行舟,按照劳动生产率计算,2016年,我国8亿劳动力创造了11万亿美元GDP,美国1.7亿劳动力创造了18万亿美元GDP,“这意味着,我国财富创造能力,与发达国家差距甚远,决不能未富先骄、未富先懒。”

刘尚希认为,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治国理政总方略,是完整的战略部署体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手段和保障。”

“这其中,全面深化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是中国治国理政的核心问题,是牛鼻子。”所以,他强调,能否将全面深化改革进行到底,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败。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王梓辰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