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宇齐:“双一流”要向解答中国问题发力

胡宇齐:“双一流”要向解答中国问题发力

在3月7日的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教育界别联组会议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谈及高校“双一流”建设时表示,遴选工作重在多元客观评价,拿着“985”“211”的船票上不了“双一流”的船。这番话回应了一段时间以来舆论对“双一流”的种种关切,引发热议。

从“985”“211”到“双一流”,中国高校建设工程不断推进,进军世界步伐正在加快。正如一位高校校长所言:“‘211’实际上是搞了个小区,小区里建起了房子,‘985’把里面主要的建筑给建起来了,‘双一流’对房子的内涵、质量和功能要求更高,都要和世界一流标准相衔接。”今天,中国正面临着由大到强的关键一跃,科技创新、人才资源是重要的驱动力,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也是教育体系支撑国家发展的现实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双一流”不仅是目标,更是使命。深刻理解其内涵并明确实现路径,高校才能在“双一流”建设中行稳致远。

大学教育,使命在提升国民素养,以高质量的人才队伍和科研成果助力国家民族发展。对高校而言,建设“双一流”并非去追求所谓的数字指标,而是要始终以服务国家为己任,在与国家前进步伐的同频共振中实现水平跃升。如今提到一流大学,很多人都会不约而同地感怀西南联大。自1938年至1946年,这所诞生于抗战烽火中的大学弦歌不辍,短短8年,培养出大批世界、国家一流的人才。他们很多人身上,都打下了厚重的家国印记,为中国关键时刻、关键领域的突破做出重大贡献。人们推崇西南联大,是着眼于其耀眼的学术光辉,更是致敬她在国家发展历程中不可磨灭的功绩。这样的家国情怀,应当成为我们建设“双一流”过程中的浓重底色。

解答好中国大地上的问题,服务好国家发展,实现“双一流”便是水到渠成。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弗里德曼说过,谁能正确解释中国改革和发展,谁就能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其实不惟经济领域,中国大地上开展的火热实践、面临的诸多课题,很多都具有世界意义。惠及13亿人的全面小康如何如期实现,独特的中国道路如何续写“奇迹”,有限的资源限制下怎么样更好发展……无论是解释业已取得的成绩,或者探索尚未攻克的难题,都是极好的研究素材。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对于中国大地上的这些问题,中国高校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把这些中国经验诠释好,把这些现实难题攻克掉,终将不断累积形成中国气派的“双一流”。

“双一流”是有限的,服务国家是无限的。能位列“双一流”自然好,即便不能,也应该当立足中国国情,脚踏实地服务国家发展,积累学术底蕴,涵养大学精神。如此,即使如西南联大般当时没有“加冕”,历史也终会为她戴上熠熠生辉的皇冠。

责任编辑:刘佳星校对:郭浩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