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公共服务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新的城市战略定位与新的发展形势下,面对公共服务发展共建共享的必然要求,北京公共服务发展全面发力,呈现出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从财政大量投入到制度完善。公共服务领域的大量财政投入为服务供给规模的扩大以及服务水平的稳步提升提供了重要保障。但近年来,随着北京市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支撑公共服务投入高速增长的财政收入增速开始进入下行通道。2016年,北京市财政收入同比增长7.5%,由两位数高速增长调整为个位数增长,进入财政收入减速与公共服务刚性支出矛盾凸显期。进一步促进公共服务发展就要求更加注重完善财政保障机制,由财政投入的高速增长转向进一步强化财政投入的绩效评估和绩效管理,提高公共服务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果,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从政府独唱到社会合唱。北京市公共服务领域中政府、市场和社会关系将呈现新特点,过去政府独唱的时代悄然结束,市场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社会合唱时代已然开启。新公共服务理论认为政府不是处于控制地位的“掌舵者”而是重要的参与者。从北京市规划文本上来看,对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在公共服务中认识和把握日趋明晰。《北京市“十一五”时期社会公共服务发展规划》中指出“政府是基本社会公共服务的提供者”“非基本社会公共服务的倡导者”,对于社会力量则在政府保基本的基础之上鼓励和引导其“参与公共服务的设施建设与运营”。这一时期着重强调政府的作用,社会力量和市场作用的体现还不明显。《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社会公共服务发展规划》则强调“政府主导与市场作用相结合”,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基本公共服务的投资、建设、管理和运营”,明确提出了市场和社会的作用。《北京市“十三五”时期社会公共服务发展规划》则进一步将“完善多元参与、共建共享的体制机制”作为社会基本公共服务五大发展重点之一。
从实践层面来看,通过引入竞争机制,支持引导各类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投资、建设、管理和运营,当前北京市公共服务政府主导、社会和市场参与的多元供给模式已初步形成,社会参与程度得到了明显提高,发展活力得到了进一步激发。未来北京市公共服务发展有必要也有条件推进市场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公共服务资源配置,通过社会合唱实现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的最优化、财政资金投入的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
从自我独立发展到与周边协调发展。近年来尽管北京市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升,但在自我发展的同时,与周边地区尤其是河北省的落差却较为明显,由此带来的大量周边地区人群向北京市单向吸引转移的“虹吸效应”下,外来服务需求增加使得北京市公共服务供给压力日益加大。过去仅立足于发展好自身公共服务,而难以与周边地区协同发展也是导致首都大城市病的重要原因。原先以自我发展为主的路径已难以持续,与周边地区协同发展时代正在开启。北京市公共服务发展既要立足首都也要兼顾周边。有机衔接并优化整合京津冀公共服务资源,既有利于疏解非首都功能、治理大城市病,也有利于北京市缓解公共服务供给压力,形成地区间良性互动、协同发展。
从单项补短板到全面提质增效。新技术和新业态层出不穷,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战略定位下,适应新的时代要求和时代特点,北京市公共服务发展继续引领全国并向国际一流城市迈进,要在过去单项补短板之外全面发力,通过改革服务体制机制、创新服务手段等全面提升各个领域的公共服务质量,增强公共服务供给绩效,实现公共服务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发展,使北京市公共服务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更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以政府购买服务、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等形式激发市场和社会力量提升服务绩效成为新的发展趋势。移动终端的广泛使用、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是不同于以往的重大变化。大数据可为公共服务提供重要参考,探索利用大数据挖掘获取公众公共服务需求,有助于提高服务供给的精准性和针对性。“互联网+”时代催生智慧养老、智慧医疗等互联网与公共服务融合发展的新形态,为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质量提供了新契机。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