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磊:筑起“一带一路”文明互鉴的基石

赵磊:筑起“一带一路”文明互鉴的基石

“一带一路”包括“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一倡议充分结合中国国内大局与国际大局,展现了中国国际战略的视野。“一带一路”的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经济、人文、全球治理层面的充分“互联互通”。在此基础上,今年五月份在北京举办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预示着这一倡议的核心内涵逐渐明晰,将通过进一步深化共识,构筑起“一带一路”文明互鉴的基石。

以共同体外交的智慧凝聚共识

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访问哈萨克斯坦期间,首次提出欧亚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五通”建设。同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重要演讲时又强调,中国致力于加强同东盟国家的互联互通建设,愿同东盟国家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四大理念,旨在建设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欧美国家的崛起进程始终伴随着各类危机,某些国家为了最大限度地维护国家利益,甚至秉持“制造危机比危机管理更需要智慧”的博弈理念。对中国而言,我们是处于实力上升期的新兴大国,要抓住发展的机遇,也要转变对危机的看法,挖掘中国自身的潜力,提升自我。“一带一路”体现了“共同体外交”的逻辑智慧,展现中国的全球观、大局观、格局观。

国际社会长期存在“中心—边缘秩序”,这一秩序在国际政治上的特点是:以民族国家为核心、以“典型欧洲范式”的主权国家框架去规范世界不同的政治主体;这一秩序在全球经济上的特点是:以全球化为核心、以“资本主义范式”的“中心—边缘”框架去约束世界不同经济体,其内在逻辑是“中心侵蚀边缘”“边缘依附中心”。

“一带一路”是具有中国理念标识的全球公共产品,致力于提升中华文明的国际贡献度。中国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有成功的经济实践,有与世界打交道的上千年历史经验,完全可以为人类社会贡献不同于西方话语的精神财富,争取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 “一带一路”倡议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和各国发展模式的独特性,加强思想文化领域的对话,倡导相互尊重、开放兼容的文明观,必将为国际社会作出更大的原创性贡献。

以更加开放的胸怀融入世界

关于“一带一路”倡议,有很多人提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何者优先的问题。我认为,二者应该兼顾、不分孰轻孰重。“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的东南沿海省份以及东南亚国家,即东盟十国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海上丝绸之路”经东南亚、南亚,到北非和地中海;“陆上丝绸之路”的核心为中国西北五省以及中亚五国,两翼是活跃的东北亚以及发达的欧洲经济体。新加坡作为东南亚国家,虽然主要与“海上丝绸之路”相关,但绝不是只限于“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的思维是互联互通,不仅是物理属性上的,更是主观心理层面上的,意味着中国开始真正走向世界,成为世界之中国。

在实践中,“一带一路”必须摈弃四个字:过剩、不足。一说“一带一路”就认为是要转移过剩产能、弥补能源资源的不足,这本身是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误解。“一带一路”要求中国具有国际化视野,整合和转化全球资源,实现自身和国际社会的良性互动。实施“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升级版。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脉络是由沿海向内陆延伸,由东部向西部推进。内陆地区一方面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同时还需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契机,调整我国整体经济布局。

“一带一路”是一个推动区域乃至全球开放的倡议,目的是实现经济与文化的双收益,提供能够赢得国际社会尊重的“一带一路”产品。关键在于努力形成共识,加强政策沟通,通过标志性项目落地,让中国的海外项目能够真正深入人心,中国产品能够被沿线人民和历史所记住。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