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个问题读懂《共建“一带一路”》成绩单

九个问题读懂《共建“一带一路”》成绩单

摘要:3年多来,“一带一路”从无到有、由点及面,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重点领域,务实合作不断推进,促进沿线各国繁荣发展。

2017年5月10日,距离“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举行3天之际,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表《共建“一带一路”:理念、实践与中国的贡献》(以下简称“《共建‘一带一路’》”)文件。这是继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以来,第二份“一带一路”政府白皮书性质的文件,而选择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召开之际发布,则凸显出其高度重要性。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是“一带一路”倡议在国际上获得“一呼百应”之后,一次规划未来的大会,需要凝聚更大共识。由此,如何把《共建“一带一路”》理解清楚、到位,就显得极有意义。文件向全世界回答了一些针对“一带一路”的问题。在此,我们试图把这些问题从文件中拎出来,以便更容易理解和顺利贯彻。

问题一:为什么发布《共建“一带一路”》文件?

“一带一路”重大倡议提出以来,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响应和支持。作为“一带一路”的高峰论坛,与会代表总人数将达1500人,除29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以外,截至目前共有来自110个国家的官员、学者、企业家、金融机构、媒体等各界人士,以及来自61个国际组织的89名负责人和代表确认出席。《共建“一带一路”》在高峰论坛前夕发布,可以通过对三年多以来共建“一带一路”的整体梳理,展示成果,促进国际社会对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进一步了解,增进各国互信和对话合作。

通过《共建“一带一路”》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到“一带一路”三年多来共建成绩的全景展示。厘清框架、回顾成绩,必将促进各国加强经济政策协调、形成优势互补,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

问题二:中国为什么提出“一带一路”倡议?

中国为什么要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可以从推进全球化、中国对外开放新格局、合作共赢三个方面来理解。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不平衡问题不断加剧,“贸易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的思潮和运动在世界范围内频发。为了应对全球新挑战,解决世界新问题,继续推动全球化深入而有序发展,“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恰逢其时。

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建设,在融入全球化的进程中,中国取得了很多令世界瞩目的成绩,“摸着石头过河”摸索出了很多成功的经验。而改革开放不能原地踏步,需要向更加纵深的方向推进,经济体制转型也应该以“健康”为目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从主动融入到积极参与,从主动学习到提供方案的不同阶段。当前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正是为了迎接中国构建更高层次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客观需要。

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全球化的进程中还存在许多“洼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数属于中等收入以及中等偏下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发展经验不够,人才缺失等问题严重困扰着这些国家与地区。而“一带一路”倡议为这些国家提供了可行的解决办法,坚定不移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在开放中分享机会和利益,坚持公平包容,打造平衡普惠的发展模式,让“共赢发展”从理念走向现实。

问题三:中国凭什么提出“一带一路”倡议?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随着各国强劲的经济刺激政策边际效应递减,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长再度陷入低迷。2001年至2008年,世界经济年均增速为5.3%,而这一数据在2009年到2015年期间仅为3.3%,同比下降37%。而在2016年,从年初到年末,世界银行多次下调当年全球增长率预期,从3%左右逐步下调至2.3%,世界各国经济增速放缓已经成为大趋势。

在全球经济一片黯淡之中,中国经济的表现却是“风景这边独好”。2016年中国GDP增长6.7%,并且世界多家国际组织对中国未来经济走向持乐观态度。按2010年美元不变价计算,2016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3.2%,位居榜首。

当前,中国同世界的互动越来越紧密,机遇共享、命运与共。世界需要一个经济健康发展的中国,如果中国面临“硬着陆”,将会发生灾难性后果,因为全球经济已经不起新一轮的衰退周期。而中国也在根据自身发展经验为全球贡献“中国方案”的同时,存在寻求与国际进一步合作,实现转型升级迈向中高端的发展需求。

“要想富,先修路”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地陆续脱贫致富的实践真理,而“一带一路”同样顺应这一发展逻辑,与沿线国家达成基础设施建设的合作意向,寻求双方发展的共赢之道。“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不仅体现了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也融入了新的时代特征。同时,“一带一路”倡议作为务实的“中国方案”,为国际经济治理体系注入新的增长理念,从而能够使其朝着更加公平、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问题四:“一带一路”倡议如何形成合作?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三年多来,中国已经与39个国家和国际组织达成了相关合作协议,通过这一时期的摸索和尝试,中国已经积攒了大量珍贵的合作经验、构建了完整而行之有效的合作流程。

合作形成中,中国首先会寻求与对象国家的目标共识。世界各国大多对于自身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长远规划,中国积极寻求与这些国家的自身发展规划进行对接,力求通过对接使双方追求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以此促进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

在达成目标共识的基础上,“一带一路”倡议参与国领导人将进行正式接触并进行顶层设计。良好的顶层设计是合作计划由理论转变成现实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可为双方进一步深入探讨合作寻找潜在隐患和搭建沟通平台。换言之,这一步是未来合作的发动机和稳定器。

当顶层设计完成后,合作将转入具体操作层面、纳入已有的经济建设规划当中。这一阶段的工作一方面有赖于政府部门的规划与调整,使合作更加融洽;另一方面也需要民间企业积极参与,发挥主观能动性,为未来发展提供内生动力。

问题五:“一带一路”联通哪些区域?

《共建“一带一路”》指出,“一带一路”将在陆上通过中国西北—中亚—俄罗斯—欧洲、中国东北—俄罗斯—欧洲、中国西南—中南半岛—印度洋,在海上通过中国沿海港口—南海—印度洋—欧洲、中国沿海港口—南海—南太平洋等五个方向上,与途经各国共商共建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中巴与孟中印缅六大区域与国际经济合作走廊。

中欧是世界上第一、第三大经济体,互为双方第二大贸易伙伴。中欧班列自开通以来,已经运行超3700列,双方在贸易、跨境运输、货币互换和铁路、港口、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合作存在广阔前景与潜力。

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有利于全力助推中俄欧亚倡议(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合作对接,并带动蒙古国将“草原之路”发展倡议与中俄全力对接,发挥三方经济互补优势,实施三国共建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协议。

中国与中亚、西亚国家的经济互补同样明显。中亚与西亚国家资源与能源储量丰富,但铁路、航空、公路、通信等基础设施较为落后,缺乏基础设施的投资与技术。

孟加拉、印度、巴基斯坦、缅甸等南亚国家与中南半岛各国的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也较为落后,严重制约各国经济发展。

因此,中国充分发挥自身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具有的技术与投资能力,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与这些国家共建国际经济合作走廊,与各国经济进行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合作,将极大地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与和平稳定。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王梓辰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