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政治> 正文

李建民:“一带一路”与国际公共产品塑造(7)

三、“一带一路”推进中面对的挑战及需要处理的关系

进入21世纪后,全球化和全球发展最大的难题是如何处理差异性,并在特性和差异性中寻求共识,共同发展,对此,“一带一路”倡议给出了中国式的回答。在政治治理模式上,本着各国自我选择发展模式,交往上强调相互尊重与理解,并在努力理解对方的原则下,寻求对话和共商。而在经济合作层面,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是在“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下,在推进与加强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公共基础建设的同时,以双方利益最大化来推进国际产能的合作,并最大限度地创造公平发展机遇。因此,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所提出的愿景,不仅是当下全球应对低速增长和债务困扰,特别是全球经济结构调整下的一种新途径,同时也是全球治理能力提升的一种新模式和新努力。

从发展前景看,“一带一路”不是一个短期行为,而是指导新时期中国对外开放、服务于中国和平发展的长期规划,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找不到可供照搬的经验模式,会有更多的新问题需要解决,需要从理论上回答解释,并从实践中解决修正。

1.在公共产品供应方面,中国面对双重身份的挑战

目前,中国的国际身份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是新兴大国,国家实力与美国的差距正日渐缩小;另一方面则依然是发展中国家,人均财富水平相对较低,生产力发展高度不平衡。双重身份对国家政策带来了选择的两难:其一,政策要符合中国的实际国情,其二,也要回应不断上升的“中国责任论”的压力。这一压力不仅“来自发达国家---他们要求中国承担更多的国际经济责任”,也来自发展中国家。

中国能否担当起大国责任,首先取决于自身的硬实力,但仅靠国家意愿和硬实力是不够的,还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软实力,增强国际公共产品的供给能力。克林顿时期的美国常务副国务卿斯坦伯格认为,软实力的重点在于增加公共产品,证明你获得地位不只是为自身谋利益,也是为了提升别人的利益。所以如果中国想要增强自己的软实力,就必须开始“生产”公共产品,需要表明自己是为了更广泛的利益。中国如果希望被接纳为全球强国,就必须说服大家:你有意愿来扮演“全球公共产品提供者”的角色。

因此,中国需要提升制度学习和议程设置能力。如何将关系自己切身利益并需要国际合作的议题列为优先议题,这就关系到国家的议程设置能力。相对西方国家而言,中国是国际制度领域的新手,对国际制度的运作与管理相对陌生,经验不足,其在议程设置中往往受制于西方发达国家,导致其国际话语权偏弱,难以在供给国际公共产品中有较大作为。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在国际公共产品供给参与实践过程中,中国应注重提高自己的制度学习与管理能力:要向西方发达国家取经,学习参与各个领域的国际制度,学习多边主义,学习用新的安全观看待和解决国家安全问题,学习地区主义观念并参与地区合作进程。同时保证供给效果优质化,促进国际公共产品供给获得制度公信力,既提供公共产品,又不称霸。

提升话语塑造能力。良好的国际形象和国际声誉对于推进“一带一路”和中国参与全球治理意义重大。尽管当前中国为地区和全球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国际社会并未给予相应的高度评价,这与中国的国际话语权较弱有很大关系。国际话语权不是靠宣传所能获得的,而是需要加强话语塑造、有效传播和良性互动。

责任编辑:王莹校对:赵苇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