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为什么要采取多边合作的框架进行“一带一路”建设?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宗教、社会、文化、地理、自然情况各不一样,所以存在的风险确实比较多,建设的难度也比较大。那么,中国为什么要采取多边合作的框架来进行“一带一路”建设呢?中国为什么不走特朗普的那种“一对一”的路子?
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以后,美国退出了《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并将重启北美自由贸易区协定谈判。而且特朗普也明确表示,今后美国的对外经济政策将更多地从多边转向双边,也就是“一对一”地谈。比如美国退出TPP之后,跟日本可以“一对一”地谈。为什么要“一对一”地谈?因为在“一对一”的谈判中,大国优势就会非常明显。比如美国和日本两个国家单独谈,美国就有更多的办法迫使日本同意各种条件。但如果是一个多边协议,大国优势就被削弱了,因为必须得同时顾及其他成员国的意见。所以在多边框架下,大国的影响力会受到比较大的制约。
中国为什么要采取多边框架?为什么不采取双边框架?
一方面,这是现实的要求。以中国-东盟自贸区为例,东盟是一个整体,是东盟成员国作为一个整体和中国谈,而不是中国和东盟成员国“一对一”地谈。只有这样,东盟国家才愿意和中国达成自贸区协议。如果说中国和泰国、印度尼西亚单独谈,他们肯定不乐意,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处于弱势地位。所以在国际合作中,多边的方式更受中小国家的欢迎。而大国为了表现自己的诚意,也往往愿意采取多边的方式。假如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采取的是“一对一”的谈判方式,那么它的推进速度、力度反而会不如多边框架的方式。为什么?因为沿线国家会担心,觉得跟中国进行双边谈判,他们付出的、让步的会不会更多?而且还担心信息也不透明,因为他们不知道中国和别的国家的最终谈判结果,害怕自己会吃亏。有了种种顾虑,这些国家就不太会积极地参与到“一带一路”建设中来。但是,“一带一路”采取的是多边框架,这就给了沿线国家足够的信心、足够的发言权,中国相当于主动限制了自己的影响力,这反而能受到其他国家的欢迎。
另一方面,多边框架的效果比“一对一”的谈判要好。以工业园建设为例。在过去的三年中,中国与泰国合作开发了罗勇工业园,中国与白俄罗斯合作建设了中白工业园,大家互相学习,互相模仿,罗勇工业园就是一个比较成功的例子。这样就形成了模仿示范效应,其他国家也愿意参与进来。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