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军:端午节的传说、习俗与屈原祭(2)

于永军:端午节的传说、习俗与屈原祭(2)

摘要:千年的《离骚》《九歌》还在吟唱,千年的江水依然澎湃激动。五月的锣鼓声,又一次次击痛了无数翘望的眼睛。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那个永远不会远去的身影,又在这个日子再一次走进了我们思念的视线,融入了缅怀的心间。

吃粽子,是各地很郑重的一件大事。除了大城市,粽子大都是人们自己包。这一天往往包得很多,亲人们互相馈送。粽子也有很多种,有的没有馅,外面加糖,有的有馅,枣和糖最普遍,也有用红豆、腊肉、火腿、豆沙、莲子等的。粽子的样子,在北方的较简单,大半是小的,三角形。南方的,就有大的,近于长方形的。做得最大的有浙江和广西。广西的一种大粽子,大到一尺来长,重一斤以上,样子是滚圆的,两头尖,煮要煮一夜。早年广西民间过端午,最爱吃这种粽子,在端午的前一天就煮起,好准备第二天早上吃,这可说是最郑重其事的了。

为了隆重纪念屈原,每年人们又赛龙舟。赛龙舟,最初是为了打捞屈原。吴均的《续齐谐记》记:“楚大夫屈原……投汨罗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船只行至洞庭湖,终打捞不见。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后来明明知道不会打捞上来了,但为了寄托哀思,还是每年举行这样一个仪式,求得心理上的安慰。白居易诗云:“竞渡相传为汨罗,不能止遏意无他。 自经放逐来憔悴,能校灵均死几多。”刘禹锡诗云:“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 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 扬桴击节雷阗…… 彩旗夹岸照蛟室,罗袜凌波呈水嬉, 曲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车注。”(招屈亭是沅江边纪念屈原的亭子,至少立于唐以前)。从这些诗里可以看出,唐时已把赛龙舟和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但有地区性,即地点在湖南岳州一带,这也从中可见人们对屈原深爱到了何等地步。

北方因为水少平原多,赛龙舟的风俗不如南方。在南方,赛龙舟的热烈更超过吃粽子。湖南和广西,大都有一种专为赛龙舟而造的船,船窄而长,像龙身。有的还有龙头和龙尾。只可并排坐两行人,十几个在一边划,同样数目的人在另一边划。桨随着锣鼓点,用一致的举动急剧而用力地向前划。先是锣鼓声相间,调子单纯而昂扬,朴素而健朗,越敲越快,桨也越划越快,划得最快的船在胜利中欢笑着,岸上的男女老少也欢笑着。得胜而归的船,是会在它的锣鼓志中听出来的,有一种耀武扬威、雄赳赳的气概。

赛龙舟的时间多半在正午,这是为和端午配合,取的是正午的意思。因为竞赛很紧张,划得紧张,看得也紧张,比赛完了大家就很需要休息。在福建长汀,大家在看了那青龙、白龙、黄龙——船身上挂着青或白或黄的布,上面画着龙的鳞爪,船上的人也穿着一色或青或白或黄的衣着——这表明竞赛结束了。接下来,大家就要回家去吃一种冰冻样的“水豆腐”,享受休息一番了。

为了纪念屈原,有的地方人们这一天还喝雄黄酒。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因蛟龙惧怕雄黄酒,打捞屈原那一天,有位郎中把雄黄酒倒入江中,想药昏蛟龙水兽,以使屈原的尸体免遭伤害。那雄黄酒倒下去后,过了不多时,水面上浮起了一条昏晕的蛟龙,龙须上还沾著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们便把这恶龙拉上岸,抽了筋,然后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脖子上,又用雄黄酒抹七窍,有的还在小孩子额头上写上一个“王”字,意在使那些毒蛇害虫都不敢来伤害他们。从此,每年五月初五这一天,人们就喝雄黄酒,小孩子在脸上点雄黄,耳朵上也抹雄黄。蝎子、蜈蚣、蛇等毒虫最怕雄黄,这样一来,就可以避免它们的毒害了。神话中的白蛇就是喝了雄黄酒显了原形的。屈原在楚辞《招魂》里写过吃人心肝的九头蛇,像象一样大的红蚂蚁,像壶一样大的黑蜂,终于由于人类的智慧,有办法治它们,就不会再怎么可怕了。可见,喝雄黄酒,与龙舟竞渡、吃粽子的风俗一样,也是用以纪念屈原的。

吃粽子、划龙舟、喝雄黄酒都是与纪念屈原直接有关的。但端午节的习俗还不止于此。很多地方在端午这天人们用艾叶加菖蒲沐浴,为的是涤去尘垢,消除疾病。这自然让人想起了屈原《九歌》中的那句歌词:“浴兰汤兮沐芳”。但笔者认为,其要义更在于清洁。因为早在周朝,民间就有着“五月五日,蓄兰而沐”的习俗。端午这一天,门上插艾叶悬菖蒲,也是很普遍的,民谚就有“清明插柳,端午插艾”之说。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人们插艾是为了去毒。菖蒲是多年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菖蒲的样子很像剑,所以又称为蒲剑,人们悬此物为的是斩邪。正基于这个原因,端午节又有很多地方有着贴钟馗像的风俗。这种对邪恶战斗的精神,也不禁让人联想起屈原《九歌·国殇》中那种“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的英雄气概来。

在端午节这天,各地还有一些各别的风俗。如四川采百草,这是采药的意思;河南在煮粽子的时候,除了煮上鸡鸭蛋等之外,还要煮上蒜;湖南吃苋菜和蒜做的菜,各屋里洒蒜水消毒,见了小孩子,也往往喷一口蒜水在他身上;福建有不挂艾、菖蒲而挂桃叶的,桃叶也是相传制邪的;北京则有画上虎的兜肚给小孩们带,还有老太太们戴上五毒的绒花之类,这都是表示防治邪恶、毒害、疾病的侵害。

除了吃粽子、喝雄黄酒、划龙舟纪念屈原,以及沐艾去秽、蒲剑斩邪等风俗外,小孩子们在这一天却又有一种特别喜爱的节目,那就缠香囊。小孩子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或者像葫芦,或者像蝙蝠,或者像菱角……里面装得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北京有不是缠香包,而是缠一种小粽子样的东西。在河南却是用五丝线缠在小孩的手脖脚脖上,到了十二岁才不缠了。这种丝线也叫长命线,据说缠上长命。端午缠上,遇到大雨的日子才剪去,把丝线丢入河中,据说这个小孩就不会淹死了。希望长命之外,大概爱美的意义也是有的。看着小孩子们这一套香包样的玩意儿,就不禁会让人想起屈原《离骚》中的诗句:“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纚纚”,“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古代没有卫生运动,但一年一度的端午,人们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不啻是检查一次清洁,有一定的防病作用。特别是端午以后,天气转热,流行性传染病开始流行,饮食不小心,就容易得病,端午节民间的这些活动,可以视为古人的卫生防疫活动;古代也没有运动会,但一年一度的龙舟竞赛,也是锻炼身体的好机会。而且斩邪祛恶,又不啻是提振人们的精神,增强人们的战斗意志,一年一年鼓舞人们前进。这一切又都和伟大诗人屈原的坚强、高洁、健朗、疾恶如仇的精神不可分的。而为了一个诗人,人们自发集体地以一种节日的形式缅怀,体现了对文化的尊重。而竟然延续了二千多年,这又是一种多么难得的敬重!

尤其应当提及的是,现在国家将端午调整为国家法定的节假日,无疑有利于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因为清明、端午、中秋等节日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背景,是承延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将这些传统节日增设为国家法定节假日,有利于弘扬和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发掘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扩大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增强中华文明的文化自信和全世界华人的凝聚力。同时,也有利于人民群众开展各种与节日主题内容相符的活动,将精神文明内容和元素融入普天同庆、普天共度之中。

千年的《离骚》《九歌》还在吟唱,千年的江水依然澎湃激动。五月的锣鼓声,又一次次击痛了无数翘望的眼睛。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那个永远不会远去的身影,又在这个日子再一次走进了我们思念的视线,融入了缅怀的心间。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军事文化研究会理事,山东军企文化融合专委会会长)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违者必究。)

宣讲家网评论,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欢迎有识之士投稿或提出宝贵意见建议!

稿件一经采用,必付稿酬。谢谢!

宣讲家网评论征稿邮箱:xuanjiangjia001@163.com,QQ交流群:531249826。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潘攀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