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丝绸之路的历史上来看,文化交流的作用实际上是不可替代的。今天人类文明的形态和相互关系的形成有多种原因。其中的丝绸之路在古代欧亚大陆文化交流史上无疑起到了很独特的一种作用。回顾古代丝绸之路,那些人员汇集、贸易繁荣的沿线城市,有盛有衰,那些影响深远并带有传奇色彩的一些具体事件,都已经在历史当中淡去了。但是留下来的,最为宝贵的,对人类生活具有最深远影响的恰恰就是文化交流。就如中国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等,通过丝绸之路就传到了欧洲。商人对经济利益的追求驱动了丝绸之路的延续和发展。但是如果从长时段的历史来看,文化交流才是真正的历史的主角,才是丝绸之路的主角。所以我们可以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文化”。
可以想象的是,古代丝绸之路的文化承载是漫长历史时间里随着商品交流、人员往来过程当中自然形成的,所以它具有一种自在的形态色彩。今天时代已经不同了,文化交流成为我们一种自觉的意识。这种自觉的文化意识,在“一带一路”的倡议中有很多的体现。
体现主要有三点:第一,中国的文化自觉体现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前提中。比如,文化部原部长蔡武在《求是》杂志上发了一篇文章,叫《坚持文化先行,建设“一带一路”》。他说“在建设‘一带一路’的进程中,我们应当坚持文化先行,通过进一步深化与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区域合作,实现共同发展,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沿线国家落地生根。”“文化交流与合作有助于促进不同文明的发展。古丝绸之路既是一条通商互信之路、经济合作之路,也是一条文化交流之路、文明对话之路。”“一带一路”构想涉及几十个国家、数十亿人口,这些国家在历史上创造出了形态不同、风格各异的文明形态,是人类文明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充分发掘沿线国家深厚的文化底蕴,继承和弘扬“丝绸之路”这一具有广泛亲和力和深刻感召力的文化符号,积极发挥文化交流与合作的作用,使沿线各国都可以吸收、融汇外来文化的合理内容,促进不同文明的共同发展。“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历史文化宗教不同,只有通过文化交流与合作,才能让各国人民产生共同语言、增强相互信任、加深彼此感情。这是这篇文章中的几句话,很明确地说“一带一路”的建设必须坚持文化先行。
另外,中国社会科学院著名学者郝时远先生,在2015年11月26号的《人民日报》上也发了一篇文章,题目叫《文化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力量》。他在这篇文章当中阐述了“一带一路”建设中,文化的角色和功能,尤其是通过民间社会的交往来达成民心相通。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