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杨立华:哲学与时代问题的解决:以北宋道学为核心(4)

三、中国哲学史大阶段的发展以及与时代问题的关系

中国哲学史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春秋末年,也就是老子、孔子的时代。第二个阶段是战国时期。春秋末年和战国时期虽然年代相差不远,但是思想风格和思想主题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第三个阶段是魏晋时期。第四阶段是宋明理学的发展时期,特别是两宋哲学的发展尤为重要。这四个大的历史阶段,就是时代问题不断深化的过程。

第一个阶段是春秋末年。孔子面对的时代问题是礼坏乐崩和价值基础的动摇。这个时代有没有价值基础?有,只不过人们的价值确信已经不那么坚定了。我最近一直强调一个词叫“价值确信”,我们今天这个时代的麻烦也是因为缺少这个词,我们缺少价值确信。我常常感慨,我们这个时代到底出了什么问题?这个时代的人在价值确信上非常茫然。孔子那个时代,虽然价值基础被动摇了,但是共同的价值基础还在。

我强烈推荐大家去读《论语》。《论语》这本书是要用一辈子去读的,《论语》是中国古代经典中内容最丰富的书,为什么?因为里面不管多重要的话都不重复,孔子只说一遍。“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为仁由己,而由乎人哉”“过犹不及”“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等重要论述在《论语》中就出现一次,没有重复的。读《论语》的时候我们注意到孔子基本上不论证,每说完一句话就放在那儿。孔子跟身边人的关系是指导者和被指导者的关系,孔子说完之后他的弟子马上就去做。有一句特别有名的话,“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子路勇于实践,听到老师说一个道理,还没有来得及去做的时候,生怕他的老师又说一个新的道理。孔子一生就没遇到任何意义上真正严峻的思想挑战,他遇到的也就是伶牙俐齿的弟子偶尔质疑一下,所以孔子从不证明自己,因此《论语》中孔子是那么的饱满。尼采说,论证真是一种颓废的意志。我一直看不懂,看完《论语》就能明白了,一个人只要需要证明自己,就不饱满了,真正自信的人无须证明自己。孔子就是真正自信的人,他无须证明自己的原因是因为在他那个时代有统一的价值共识,有统一的价值基础,孔子不用把问题说到根本上,孔子把问题说到某一个比较深的程度上,大家一听就明白了。

第二个阶段是战国时期。孟子一生都在战斗,绝对是一个标准的战士。孟子的一个弟子叫公都子,有一天他问老师,外人都说您好辩,您怎么这么好辩呀?孟子很无奈,他说:“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意思是我哪里是好辩,我是不得不辩。因为这已经是百家争鸣的时代。百家争鸣是价值基础的缺失,从动摇到缺失,虽然只是一步之差,但差别非常大。不再有统一的价值基础,每个人认为正确和错误的标准已经不一样了,人们认为美好生活的标准也不一样了,你认为美好的恰恰是我认为丑恶的,你认为对的恰恰是我认为错的。《庄子》中有这样一个问题,“故有儒墨之是非”,所以孟子讲,“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意思是今天天下的思想言论不是属于杨朱思想的变迁,就是墨翟思想的变迁。

杨朱、墨翟的思想是什么?杨氏为我,墨氏兼爱。什么叫“为我”?极端的个人主义。杨朱认为这种极端的利己主义的人生道路才是对的,其他都是错的。墨翟说我们兼爱,要爱所有的人。墨家不仅讲要爱所有人,还得同等程度地爱所有人。墨子说我这样的生活才是对的,杨朱说我这样的生活才是对的。

而孟子说,你们俩都不对,我们要爱,但是爱要有差别,我们不能同等程度地爱。这三家没有统一的价值基础,没有共同认可的是非标准,没有共同认可的美好生活,这个时代问题比较严重。读《孟子》时会发现,孟子要不断地辩论、不断地说服,所以孟子思想的逻辑严谨程度和言说的说服力量比《论语》大得多,但《孟子》的整体格局比《论语》的格局要小,因为如果他不能提供足够的说服力和足够的论证,他的道理就立不住。虽然没有统一的价值标准,但价值本身在这个时代没有受到质疑。什么叫价值本身没有受到质疑?因为在孟子时代所有人都认可一件事,就是怎么活是有区别的。其实这个时代的价值危机还没有那么严重,下一个时代的到来,也就是魏晋时代的价值危机就不是战国时期的这种价值危机了。

责任编辑:张一博校对:田甜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