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把握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性质及相互关系(3)

正确把握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性质及相互关系(3)

三、两个历史时期的区别是在螺旋式上升中产生的区别

两个历史时期相互联系,又有区别。问题在于如何正确看待两个历史时期的区别。这个问题的本质是如何正确看待中国共产党前后几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执政路线之间的关系,核心是是否承认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总的说来,两个历史时期的区别,是我们党在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探索中产生的区别,是探索、创立、发展中国的社会主义不同历史阶段的区别。

从制度层面看,两个历史时期的区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们党已经建立了新中国,成功进行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确立了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制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以此为前提和基础,创立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制度、政权性质、国家结构和政权体制四大方面构成了新中国社会主义根本的、基本的和重要的政治制度。改革开放以后,在坚持这些基本制度的基础上,又根据改革开放实践对其进行完善。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经过多次讨论,对宪法进行修订,创立发展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逐步形成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通过改革国家的权力运行模式,建立起相应的政治体制,现在正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由此,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根本的、基本的和重要的政治制度从未动摇过。

在经济制度上,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党中央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实现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但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过要求过急、工作过粗、形式单一等问题。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实际出发,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在分配方面,形成了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在经济运行方面,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共产党人以伟大的创举完善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但并没有根本改变社会主义的性质。

在思想文化建设上,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一直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重在建设、繁荣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和文艺,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汲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当中曾受“左”的错误影响,导致“文革”严重错误发生。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经过全面拨乱反正,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我们党提出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立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文化体制。进入新时期,党中央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力地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的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更加丰富、完善。

从党的基本路线看,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这条基本路线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确立的。这条基本路线也是在对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正反两方面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形成的。

从其基本内容看,首先是“一个中心”。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就提出了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后,城市中其他工作都要围绕着生产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并为这个中心工作服务。强调不把生产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做好,我们就会失败。当时就确定了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方向。在1956 年 9 月召开的党的八大上,我们党正确把握国内主要矛盾,进一步提出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但是之后一直到 20世纪60 年代前半期,由于犯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改变了党的八大关于国内主要矛盾的判断。

再看“两个基本点”。1956年我们党发表了以《人民日报》编辑部署名的《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一文,把苏联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经验概括成五条,这是我们党关于“四项基本原则”的最初提法,之后,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又将五条基本经验概括成“识别香花和毒草”的六条政治标准,而将这六条政治标准提炼、概括成“四项基本原则”,则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事。

关于改革开放。毛泽东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确定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制度下,虽然没有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革命,但是还有革命,技术革命、文化革命也是革命。从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是革命,从共产主义这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也是革命。共产主义一定会有很多个阶段,因此一定会有很多的革命。这就从理论上解决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的问题,为社会主义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把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确定为基本方针,并提出向外国学习,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习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但是囿于当时国际国内的复杂原因,没有形成改革开放的基本方针。

再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就提出了社会主义可分阶段的思想观点:“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在当时,这一观点没有来得及形成系统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前一个历史时期,为形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准备了理论和物质条件,并在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系统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发展成今天的“五个基本”(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和基本要求),是经过几代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接力奋斗,不断总结经验,进行理论概括的结果。这表明从党的指导思想层面看,两个历史时期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是在继承、延续中的前进、上升和创新。

在党的方针政策和实际工作方面,关于两个历史时期的内在连续性和区别,邓小平有一个明确的论断:“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是做这件事。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邓小平文选》第2 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 300 页)这是对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关系的实事求是的表述。历史证明:“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直线的,而是螺旋式地上升,也是波浪式发展。”(《毛泽东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20页)两个历史时期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区别也是如此。若无区别就不会出现改革开放这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但区别不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断裂、不是彼此的根本对立,而是螺旋式的上升,也可以称之为历史的辩证联系、创新性发展。

(作者: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武汉大学分中心研究员、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武汉纺织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