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政治> 正文

北京市未来五年的奋斗目标和重点工作——全面解读北京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4)

在此基础上,报告也进一步提出“七个新”的具体目标,对上述四大进展形成支撑。

——首都功能实现新提升。始终坚持“四个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通过千亿级别的基础设施完善提升和棚户区改造等有效投资,通过疏解整治、腾退空间更新利用,切实改善中心城环境品质,提升首都服务保障能力。

——城市发展形成新骨架。着力改变单中心聚焦、“摊大饼”的发展模式,进行城市结构的调整,各类功能调整布局,经济功能、政务功能、文化功能各得其所,形成“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城市空间结构。同时,在新骨架打造的时候,也要时不时的进行“城市体检”,标准就是严格城市开发边界、生态红线管理,坚持以水定城、定地、定人、定产,守住人口规模“天花板”。

——经济发展汇聚新动能。未来新动能将发挥更大作用、新旧动能转换的示范效应进一步放大,由资源投入向创新驱动转变。当前,“三城一区”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及战略性新兴产业达17项,总投资762亿元,这些在建的科技创新项目大多处于世界前沿水平,成长性强、成果转化率高。我们对科技创新项目的投资将不断加大强度,给北京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增长新动力。

——生态环境取得新改善。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北京都对北京的生态环境提出了明确要求,未来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硬约束,统筹生产、生活、生态,压缩生产空间规模,大幅度扩大绿色生态空间,积极探索量水发展的新模式、新途径,并以强有力的措施落实到位,提高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宜居性。

——人民生活实现新提高。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管是疏解、还是提升,最后都是让广大人民群众得实惠,特别是在中心城大力推进疏解的情况下,更要注重办好群众家门口、最关心的事情。未来我们将坚持把90%以上的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安排到民生领域,切实增强老百姓的获得感。

——文明和谐展示新风貌。首都的文明和谐,在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中占有重要位置,未来将以更高的工作标准、更高的工作要求,努力培育一流的市民素质、一流的人文环境、一流的社会风尚和一流的社会管理服务,使北京成为充分展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窗口。

——党的建设开创新局面。北京作为首都,是首善之区,各方面工作具有代表性、指向性。始终把首都党建工作放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放在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中来审视、谋划和推进,确保每项措施都能更好地向中心聚焦、为大局聚力,在解决突出问题上要有更大决心,以改革创新激发首都党建工作的生机活力。

这“七个新”是未来五年我们发展的具体目标、工作的具体方向,要扎扎实实不折不扣地去推进、去落实。同时还要对这“七个新”按照“细化、量化、具体化、项目化”的要求,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去评估、考核首都功能是否得到提升、城市骨架是否已然形成、发展新动能、生态环境、人民生活水平等是否有了比较大的改观,确保党代会确定的发展目标能够完全落实。

第四,“四个更加突出”的实践路径。分析当前首都面临的发展形势和难得机遇,强调在发展中更加突出首都发展、更加突出减量集约、更加突出创新驱动、更加突出改善民生。这“四个更加突出”是今后发展中必须把握的基本要求,也可以理解为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实践途径。更加突出首都发展,就是要牢牢把握“都”与“城”的关系,有所为、有所不为,不断优化提升首都功能,使服务保障能力同城市战略定位相适应,人口资源环境同城市战略定位相协调,城市布局同城市战略定位相一致;更加突出减量集约,就是要严格控制城市规模,“瘦身健体”,有效解决“大城市病”,提高可持续发展水平;更加突出创新驱动,就是要大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形成以创新为引领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全面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更加突出改善民生,就是要坚持从广大市民普遍关心的问题入手,落细落小、多办实事,不断提高城市治理水平,让全市人民有更多获得感。

第五,未来五年的“五大重点任务”。报告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联系北京作为超大城市的实际,从五个方面部署了今后五年的重点任务和措施。

一是坚持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深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习总书记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是北京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党代会报告强调,北京要主动融入、积极作为,推动交通、生态、产业三大重点领域努力实现更大突破,对接和支持雄安新区建设,与河北省及张家口市同心协力筹办好2022年冬奥会。聚焦重点领域积极疏存量,加大禁限力度坚决控增量,推动功能疏解不断向纵深发展。

未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是紧紧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一要在字上持续用力。当前的疏解工作,对增量有了禁限目录,对存量也通过“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打开了工作局面,取得了良好成效。疏解工作体现了多目标的要求,也是各项工作的抓手,未来疏解工作如何持续用力,靠的就是坚持政策组合拳的思维,从引导机制、配套政策、统筹联动等各方面持续发力、综合施策。

二要在字上保持定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我们确立的奋斗目标,既要有“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又要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进取精神。党代会报告里强调在“舍”字上保持定力,也就是要求我们在疏解工作上体现战略定力,坚决避免思想上患得患失、行动上犹豫不决。

三要在字上集中发力。疏解整治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提升:首先,要在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加强城市修补、完善配套服务、加大“留白建绿”等“补短板”上集中发力。其次,在打造“两翼齐飞”格局上集中发力。城市副中心既要加快行政办公区建设,确保2017年底实现四大市级机关和相关市属部门率先启动搬迁,还要重点聚焦城市副中心站、城市绿心、运河商务区等三大功能节点的规划建设。同时,按照北京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我们将主动加强与雄安新区的规划对接、政策对接、项目对接,全方位加强合作。最后,要推动重点领域率先突破。未来在交通、生态、产业等领域,将涌现一批协同发展的标准性成果。比如在交通上,将建设“轨道上的京津冀”,构筑“一小时通勤圈”,打造世界级机场群;在生态上,将建设环首都森林湿地公园,推进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形成区域环境治理新格局;在产业上,将推进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更好支撑战略合作功能区发展。

二是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引领,着力打造北京发展新高地。北京发展到现阶段,“不能装进篮子都是菜”,要坚持做“白菜心”,不做“白菜帮子”。北京最大的优势在科技和人才,北京今后的发展就是看创新。

一是要向科技创新要增量。“三城一区”建设是科技创新的主抓手。“三城一区”在规划之初,其各自的功能是各有侧重和内在联系的。三大科学城体现的原始创新,根据创新资源禀赋分别体现的是释放、突破、搞活三个不同的要求。“一区”主要担起调结构重任,亦庄、顺义重点是抓成果转化,积极承接三大科学城的原创成果,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主战场,建设创新性产业集群和中国制造2025创新引领示范区。

二是要向服务提升要潜力。大家都知道,首都经济是典型的服务经济和总部经济。2016年北京总部企业以不到全市1%的企业数量形成了全市74%的资产、创造了50%左右的增加值、72%的营业收入和6成以上的税收。央企总部比重大、集中度高,北京市央企总部占全市总部企业数量的28%;资产、利润分别占总部企业的81%、76%。从区域分布看,央企总部八成分布在东城、西城、朝阳、海淀,四个区拥有央企总部866个,占央企总部个数的77%、营业收入的81.8%,其中东城139家、西城252家、朝阳184家、海淀291家。根据央企总部营业收入占该区总部企业营收比重分析,东城区占比最高,为75%;西城、丰台、海淀、朝阳区分别72.5%,63.6%、45.3%和44.2%。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要服务与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相匹配的总部经济。这说明我们不是不发展总部经济,而是标准更高了,目标更精准了,要对总部企业进行分类,有针对性地提供服务。

三是要正确理解“高精尖”。我们要跳出产业分类来看“高精尖”,传统企业也有高端环节,新兴产业也有低端环节,所以我们在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时着眼点要放在效率提高、技术创新和管理提升上。

三是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形成有效的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在民生保障上,努力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在环境建设上,打好蓝天保卫战、碧水攻坚战、突出问题歼灭战,同时统筹山水林田湖建设,扩大绿色生态空间。在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上,要像绣花一样精细,重心下移、力量下沉,以钉钉子精神抓整改,用群众满意度来衡量。在安全稳定上,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确保一方平安。这些方面构成了我们超大城市治理体系的主要内容,其中贯穿的思路就是要完善治理“大城市病”等突出问题的综合方略,健全共治共管、共建共享机制,具体就是精治、共治、法治、创新体制。精治,就是加强精细化管理;共治,就是推动多元化治理;法治,就是坚持依法治理;创新体制机制,就是健全统筹协调机制,强化部门联动,完善综合管理体系,加大城市协同治理力度。

责任编辑:赵苇校对:张凌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