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社会> 正文

沈望舒 北京的发展要义:强化首都文化核心功能(2)

一、求“应然”,重首善,当立首都观与首都信仰

中国的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我们做北京工作应深入研究,国家和人民需要怎样一个首都,用老百姓的话说,怎么配得起中国的首都。这是2016年1月,郭金龙同志提出的。围绕这个课题,《北京日报》号召,在此高度上“认识和把握城市建设,增强首都意识,强化担当精神”“任何时候都要把履行好首都工作职责放在心上,作决策自觉考虑发挥首都的影响和示范作用,抓工作自觉坚持首善标准,努力使首都的建设管理与党和国家要求、人民的期盼相一致”。《北京日报》社论的这段话,为我们认识“应然”提供了理性线索。那么,对于这一规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一)城市领衔社会进步,城市的核心是文化

古今中外都有对首都城市文明先进性的认知认同,首都文化核心功能导引、带动、引领社会发展。

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城市发展带动了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成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引擎。城市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活动的中心。会议还指出,城市是我国各类要素资源和经济社会活动最集中的地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实现现代化,必须抓好城市这个“火车头”,把握发展规律,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挥这一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有效化解各种“城市病”。以“火车头”为比喻,精妙阐释了城市及城镇化过去、现在、将来的意义。

与中国“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概念异曲同工,人本主义城市社会学代表人物刘易斯·芒福德认为:“城市不只是建筑物的群体,不单是权力的集中,更是文化的归结。”“我们与人口统计学家们的意见相反,确定城市的因素是艺术、文化和政治目的,而不是居民数目。”他指出,文化是城市的生命,存储文化、流传文化和创造文化,是城市的三个基本使命,揭示了人本城市的品性在文化、精彩在文化、核心在文化的真谛。首都多为城市功能的佼佼者,这令社会逐渐领悟到首都对城市建设的榜样力量。人们将有历史成就的首都,当作一时一域的文明高地予以欣赏、观仰、评析,留下了种种誉美记载,相关的“核心功能”也因此化身为首都的“应然”而代代流传。美国社会学家理查德•帕克直接将首都比喻为文明的工厂;恩格斯曾经赞美巴黎为“汇聚了整个欧洲历史文明纤维的世界的心脏和头脑”;列宁说首都为国家政权神经中枢、心脏和人们精神生活的中心。

(二)怀有“以文化人”传统的中华民族,出于祈福家国安康繁盛、思善向善求善的愿望,对于国都延续悠悠千载的“首善”情结。

“建首善自京师始,由内及外”,这样的名句见诸于两千多年前的《史记》;“首善之区”作为专门用来形容京师文化形象的词组,因《金史·礼志八》中“况京师为首善之地,四方之所观仰”,成了延续千余年的一种观念。各种典籍描述历朝首都,如长安、东京、汴梁等,都要讲他们“体国经野”的景象,这方面的著述可以说是不可胜数。仅赋体文学,自汉代班固《西都赋》、张衡《东京赋》,经历晋代左思《三都赋》、唐朝李庾《两都赋》、宋朝周邦彦《汴都赋》,再到元代黄文仲《大都赋》、清朝乾隆皇帝的《盛京赋》等,就是因为有了“帝国书写、时代气象”这种共同的特色,而专门辟为一类。

近现代依旧相承逢京城论首善的风气。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的《请开学校折》用“建首善而观万国”之语为据,陈炽讲“京师者,天下之首善也。移风易俗,必自根本起”之理。百年前建立民国,研究者所集定都南京资料,从中也能看出人们细化“首善”之心的热情。在谈到原则的时候,就说国都为全国文化荟萃之区,不能不藉此表现,一方以观外人之耳目,一方以策国民之兴奋也;在做演讲的时候,就说视国家权力对城市文化精神的塑造为常轨,力倡“‘革命先革心’,人心之善恶,风俗厚薄,政治良窳之所基也,人心之害不去,不惟无以厚风俗,即有良政,安能行之而无弊呼”。孙科在表达建都主旨的纲领性文件《首都计划》序中写道:“良以首都之于一国,固不唯发号施令之中枢,实亦文化精神所荟萃”。即便在鲁迅先生的社会形态文论中,也屡见“首善之区”词组的运用。

责任编辑:张一博校对:田甜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