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社会> 正文

沈望舒 北京的发展要义:强化首都文化核心功能(3)

(三)定都北京后的新中国首都建设仍承谋“首善”创一流精神,且在认识不断提升中,使首都文化核心功能量质齐进。

党中央、国务院对北京规划的指示,向来紧扣国家首都性质与首都文明的主轴。比如,1980中央对首都建设方针作出指示,我认为这个指示就堪称首善文明价值标准。指示中指出,要把北京建设成为全中国、全世界社会秩序、社会治安、社会风气和道德风尚最好的城市;要把北京变成全国环境最清洁、最卫生、最优美的第一流的城市;要把北京建成全国科学、文化、技术最发达,教育程度最高的第一流的城市;要使北京经济上不断繁荣,人民生活方便、安定。也就是说,早在1980年,北京就把建设首善之区的工作细化到了方方面面。再如,1982年《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设定“首善之区”的城市建设目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的批复中指出,北京是我们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北京的城市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都必须服从和充分体现这一城市性质的要求。

1953年至2004年,北京六次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实证了首都文化的应然、首善认识的发展,可见让北京工作造福城市、服务中央与全国的功能建设从未停步。进入21世纪后,北京市委推出了诸如:《中共北京市委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意见》、《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发挥文化中心作用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的意见》,以“建设法治中国首善之区”为法治建设总体目标的《中共北京市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法治建设的意见》等,用高度的首都意识激励文化自觉,扭住了首都文化核心功能的“牛鼻子”,求首善、创一流。这是北京在党和国家领导下赢得首都改革、建设、发展一系列成就的重要原因。

溯古述今可以产生文明互鉴的效果。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时的讲话精神,王岐山关于“北京市为全国作出表率、当好首善”的希望,刘延东对北京“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新期待”的要求,就可以把“应然”首都升至对首都文化核心功能的简明模式上——以“首善”追求与首都担当为旗帜来服务大局的中国特色“首都观”。

这样的“首都观”,既重视传承优秀历史传统,又强调现代性。

一是直面基础环境的更迭,如现在的城市人口早已不同于宣统退位时的大约百万人、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大约两百万人了,数量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北京市常住人口已经超过2000万人);国情市情翻转,比如我们早已摆脱了当初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积贫积弱,开始跻身现代国际大都市行列。

二是承认主体色调的变化,比如,城市文化中地域、局部、近期、单一等意义逐渐走弱,国家、民族、长远、多样等意义逐步走强。也就是说,现在地域性在走弱,而更多强调的是56个民族和30余个省市自治区的这种代表性地位的首都城市。

三是适应首都文化核心功能水涨船高。现在,我们开始日益重视形神统一的先进性、代表性、展示性、引领性、带动性价值,为市民、国民及人类提供了观察北京的多维视角。

因此,以“首善”担当为核心概念的“首都观”,主要在于“先觉、先行、先倡”的文明内涵。包括体现让北京成为56个民族与30余个省区市古今优秀文化的代表展示者,国家发展治理思想路线的模范践行者,科学之真、人文之善、绿色之美道德情操的弘扬先行者,各类首善言行的生成推动者等价值取向,就有了使首都居住和建设者以较高的个体素养、群体魅力、精彩服务,而造福市民、国民与世界的文明高峰城市的作为。积极向上的首都观,有利于树立内生动力之基的“首都信仰”。卢梭说,没有信仰就没有真正的美德。信仰被社会视作行为原则、理想追求、价值目标,一旦“首都人”有信仰,将使城市有前途、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首都观、首都信仰,堪称把握了“应然”与“为了谁”之题,是一个高起点。这是我从历史角度谈的“应然”。

责任编辑:张一博校对:田甜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