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月红:当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建设和发展(2)

宋月红:当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建设和发展(2)

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社会历史条件

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我国的国情,有利于民族平等、团结和互助。其社会历史条件主要是:

一是历史上国家长期统一,各民族相依并存。从整个历史发展来看,尽管历经不同社会形态和发展阶段,但国家长期以来处于统一状态,并实行中央集权制。而且,中华各民族在团结和交往中维系着中华文明这一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中断过的文明。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漫长历史变迁中,我国各民族之间尽管在一定历史时期发生过战争、存在过民族歧视和压迫,形成一定的民族隔阂,但历史发展的主流和总趋势则是国家统一、民族之间相互交往交流,经济文化相互依存。特别是近代以来,中华各民族共同抵御外来侵略,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各民族间休戚与共,结合、凝聚为谁也离不开谁的命运共同体。

二是在自然、历史、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复杂条件下,民族分布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的基本格局和特点。其中,有的少数民族,如藏族,世代居住在一个或多个规模不等的区域,也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少数民族长期居住在一起繁衍生息,从而形成以一个或多个少数民族为主体民族的聚居区。然而,我国很少有单一民族的聚居区,即使是比较单一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也大多是几个民族杂居或交错聚居。基于此,新中国成立伊始,《共同纲领》在“民族政策”中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少数民族是否聚居、是否形成聚居区,成为应否和能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社会物质条件,也就是说民族区域自治依托少数民族聚居区而实行,既不是单一的民族自治,也不是单一的区域自治,而是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经济因素与政治因素的有机结合,离开了少数民族聚居区,民族区域自治便无从实施。

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一个重要前提是必须确定新中国到底有多少民族,又是哪些民族。然而,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一些民族不被旧中国的统治者承认而隐瞒起来。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汇总上报的民族名称达到400多个,其中有些是同一民族的不同族称。为搞清楚民族成分与分布,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了民族识别工作。民族识别就是分析甄别某一族类共同体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如果是少数民族,那么是单一的少数民族还是其他民族的一部分。民族识别不是代替各民族来决定应不应当成为少数民族或单独民族,只是提供科学的识别依据,最终由各族体人民来决定。新中国成立前,除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外,我国绝大多数民族处于封建农奴制社会、奴隶社会甚至原始社会后期。但是,如果以民族、部族相区分,则是不利于民族平等和团结的实现的。1953年,中共中央讨论《关于过去几年内党在少数民族中进行工作的主要经验总结》时,毛泽东同志指出:“科学的分析是可以的,但政治上不要去区分哪个是民族,哪个是部族或部落。”我国的民族识别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基础上,并在与中国民族的实际相结合中实现的。在民族识别工作中,凡是被确认和甄别为属于某一民族的,不分人口多少、历史长短、居住地域大小、社会发展阶段和经济文化发展水平高低,一律称为民族。民族识别依据的是民族特征,遵循了“尊重民族意愿原则”“名从主人”。这样的民族识别反映了我国各民族的实际,体现了各民族的意志,是保障民族平等的前提,同时也是实现民族平等的过程,因此是科学的、成功的。通过民族识别,我国到1954年确认了38个民族,到1964年又确认了15个民族,1965年确认了珞巴族、1979年确认了基诺族,由此全国55个少数民族被正式确认并公布。民族识别为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提供了科学认识依据和现实依据。

三是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作主,为实现民族平等团结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近代以来,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也就侵入了少数民族地区,使整个社会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状态。新中国的成立,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实现了国家独立、人民解放和中华各民族的团结,开创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新纪元。新中国是在党的领导下,由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并且是要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民族之间的共同因素在不断地增多,但民族特点以及民族差异依然存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确立了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繁荣为主要内容的民族理论和政策,引导我国各民族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培养和造就了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加快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责任编辑:刘佳星校对:郭浩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