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大援:弘扬传统,开拓未来(下)(2)

——解读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统文化的论述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为新形势下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重要遵循。那么,我们应该如何从历史发展来看待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如何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统文化系列讲话的现代意义?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色和当代价值是什么?我们该如何学习和把握优秀传统文化?请看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特聘教授任大援为我们做精彩解答!

中国传统的儒家注重道德自觉,以伦理为本位,这点特别值得重视,它可能对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儒家思想产生于古代西周的宗法制度开始崩溃之际,孔子以继承西周的思想和制度为己任,要建立一个更合理的社会秩序。在思考如何建设一个更合理的社会秩序的问题上,孔子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遗产。他提出,合理的制度,应该建立在“德”的基础之上,换言之,即建立在充分肯定人的道德要求基础之上。他说过,“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民有耻且格。”也就是说,秩序的目的不是免于犯罪,真正有利于百姓道德的提升(有耻),才是理想的秩序(礼)。而“德”与“礼”,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它的意思就是说,一个社会的真正发展,不能用简单地用行政命令去教育老百姓;真正的社会发展,要让老百姓有一种道德自觉,在道德自觉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建立合理而长远的秩序。

“德”的范畴,在儒家思想中有多重意义。其中一个重要观点,叫做“天地之大德曰生”,这是《周易》里讲的,就是将天地化育万物的能力称之为“德”。《易·乾卦·文言》里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把“德”看作一个宇宙万物发展的规律。

儒家强调“德”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就叫做“正德、利用、厚生”,“正德”就是要强调人的道德自觉,他认为这个“德”是宇宙天地万物的规律,所以每一个人要有道德自觉。同时要“利用”自然资源,使百姓逐步走进小康,最后达到大同的社会,这是儒家的一整套理想。所以,我们今天提到的小康社会也是儒家所提出的,但是要建立小康社会一定要有一套思想资源,这个思想资源要建立在道德的基础上,所以儒家就叫做“正德、利用、厚生”。

所以,中国古代的道德自觉是要通过“修身养性”来实现的。具体来说,中国古代的德育教育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第一,强调学以明伦的伦理实践。儒家提出了“五伦”的思想,把社会中所有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归结为五种:父子的关系、君臣的关系、夫妇的关系、长幼的关系、朋友的关系,它强调要通过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这关系,来提升人的道德。当然,在今天的社会,为什么要创造性的转化,不能直接用呢。比如,君臣关系现在已经没有了,但是一个组织、一个社会仍然有领导和被领导、管理和被管理这些关系,所以我们还可以进行改造。处理好这些关系,是提升我们道德的一个很重要的入手。所以,要提升道德自觉首先要强调伦理的重要性。

第二,强调效法天地自然的情感心理实践。儒家认为,天地万物包括人,都是自然运动的结果,是“气化流行”的结果。所以,人也要在自然运动的观察中,去寻找人的道德榜样。比如,儒家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出自《周易》)。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就是天地自然的运行,是周而复始不间断的运行,在这种周而复始不间断的运行当中,就像是一种道德性的正能量。那么,人也是天地自然运动的一个结果、一个产物,所以这种天地自然运动的正能量,也自然体会在人的身上。人要不断的通过和自然的接触,来认识、反思、了解这种正能量。所以天地永远不停顿地运行,人也要永远不停顿地运作。孔子把这个思想化成非常简练的话,就叫做“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人一生都要不断地学习,因为天地也是这样,太阳要永远按一定的时间,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永不停顿,这叫做“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没有什么目的,就是这样永远不停地奋斗。所以人作为天地自然的产物,也要不停地奋斗,这就叫做“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