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大援:弘扬传统,开拓未来(下)(3)

——解读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统文化的论述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为新形势下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重要遵循。那么,我们应该如何从历史发展来看待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如何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统文化系列讲话的现代意义?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色和当代价值是什么?我们该如何学习和把握优秀传统文化?请看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特聘教授任大援为我们做精彩解答!

从另外一个方面看,“地势坤”,大地有包容性,“君子以厚德载物”,我们要有包容性。所以中国文化是一个包容性的文化,不是排他性的文化。世界上其他的民族和文化往往具有排他性,不允许别的文化存在,而中国文化的特点,在当代社会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中国文化是包容性的文化,因为中国古代的儒家认为,人是天地万物的产物,大地有包容性,这是种天生的包容性,人也秉受了天地运行的造化之气,所以人也应该把包容性作为自己一个好的品德,所以叫“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就是我们所讲的,效法天地自然的情感心理实践。

当然,这种实践除了向天地这样宏观地学习以外,儒家也讲,在与自然的各种接触中,要体悟到自然中具有的正能量。《论语》中有这种话,“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逝者如斯夫”什么意思?好像大河滔滔不断地向前流,它是通过宇宙的变化,就好像天行健一样,想到自己的历史责任。那么人的历史责任是什么呢?首先要向天地万物学习,要永远自强不息,这就是一种奋斗的精神。儒家认为这种奋斗的精神,是以天地为榜样的,所以我们就把它叫做效法天地自然的情感心理实践。儒家讲道德自觉的第二个途径就是从这来的。古代的文人做诗叫“诗言志”,诗是干什么的呢?抒发自己的志向。什么志向呢?向天地万物学习,向自然学习,来不断奋斗、不断前进,提升自己的道德自觉。所以儒家讲的“德行”“道德自觉”的第二个方面,就是要效法天地自然,这在今天我们同样应该加以继承和发挥。儒家讲的道德自觉有时候也叫“修身养性”。

第三,强调养气立志的自我完善的君子人格实践。中国古代人的榜样是君子,要成为一个君子,就要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要达到一种高的境界,就要不断地自觉地进行自我道德修养,而且这种自我道德修养不是可以“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而是要不间断地进行的。孟子书中有一个“揠苗助长”的故事,讲什么呢?就是讲我们要把道德的培养,作为一个自然的发展过程,我不能像故事中的宋人一样,把这个苗拔一拔就长了。这是一个自然过程,但是这个自然过程是永远不间断的,所以道德自觉要永远不间断,在儒家就把它叫做“养气”,我培养自己的气。因为中国古代的哲学家都认为,人是万物“气化流行”的结果,所以要养自己的气,养自己的气就是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所以儒家还有一个概念,也是孟子最早提出的,《中庸》里也这样说,叫“慎独”,就是君子慎其独也,自己在独处之时也要不忘自己的道德修养。而道德修养达到最高的境界,孟子叫做“大丈夫”,达到“大丈夫”的境界就是“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当我自己道德修养达到一个高的境界的时候,即使我仍然过着穷困的生活,但是不改变我的志向,即使我非常富有,也不胡作非为,即使有外力压迫我,让我做不正义的事情,我也不屈服,所以就叫做“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这就叫“大丈夫”。“大丈夫”就是养气之后所达到的一种境界。

中国古代还有一个概念,叫做“气节”。你养气达到一种标志性的程度,“节”就是标志的意思,就叫做“气节”。中国古代有一种保持民族大义的“民族气节”,比如汉代有“苏武牧羊”的故事,宋代有文天祥的《正气歌》,这是一种民族气节。同时还有知识分子士大夫敢于向封建朝廷的权贵做斗争,这也是一种气节,我把它叫做一种“士人气节”。比如明末的“东林党”,他们结成东林书院,反对宦官专权,有一个很有名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就是表明知识分子对社会的关心,敢于与强权和腐败不正义的力量去做斗争,这叫做“士人气节”。这种气节都是通过养气达到一种精神境界以后,形成的一种标准。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