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今天看来,他对传统文化的反思抓住了一个很核心的问题,就是中国传统政治的核心问题。所以,他是将“民彝”这样一个带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政治哲学概念,放到了中国近代的民主政治发展的背景之下,给这个晦涩古老的概念赋予了一个全新的富有近代意义的含义。正像我在上一个问题谈到的,要把中国文化当中与近代精神相联系的思想观念介绍之于欧人,这就是其中一个例子。所以李大钊在他的著作当中其实并没有使用过英文“民主”(Democracy)的概念,他最初就是使用的“民彝”。
后来在他的思想进一步发展的时候,他把Democracy翻译成平民主义。这是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反思的一个很重要的表现。目的在于给民以权利,这样民获得了权利,他才可能产生他的思想,只有经过了思想的启蒙,他才会有他的自信。这是李大钊的反思,他对文化的反思是很具体的,不是抽象的。
关于李大钊反思的具体化,我再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就是他对孔子思想的反思。因为今天我们一谈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都会谈到儒家思想,并且我们在很大程度上还要弘扬儒家思想,但是这里就涉及到一个问题: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当中,中国的知识分子是怎样看待儒家思想和孔子思想的?我们今天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当中,不能截断这段历史过程,我们谈文化的自信也不能回避这个思想过程。
李大钊对孔子思想的具体反思,是结合关于是否将孔子的思想写入宪法这样一个具体问题的。从戊戌开始,康有为首先提出要把孔子的思想作为一种宗教来看待,叫孔教。后来中华民国建立以后,在宪法当中是否体现孔子思想,成为多年来争论不休的问题。直到袁世凯企图复辟帝制失败之后,仍然在进行这方面的讨论。这是一个历史的背景。
李大钊对孔子思想的认识主要体现在对这个问题的解决上。李大钊从日本留学回来以后的1916年12月,他在《宪法公言》发表了一篇重要的文章,这篇文章就叫做《宪法与思想自由》。他明确反对将孔教和孔子之道入宪,他认为,孔子的学说昔日是有其真价值的。这个真价值是把孔子的学说、儒家的学说看成是一个学派的学说的时候,它是有价值的。而且李大钊说我绝不敢蔑视它。但是我们必须要把孔子看成是我之孔子,而不应使自我为孔子之我。如果我们以孔子之道为国民修身之本的话,那么实际上是以偶像来锢(禁锢)青年之神志,关我国民之思想,封闭我国民之思想。强制国民尊孔,其结果只能使国民思想力日益削弱,最后被世界的进步潮流所遗弃。
这是李大钊当年对传统的儒家思想、孔子学说的一个反思。我们认为这个反思是深刻的,这个反思是具体的,也是我们不可无视的。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